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吴天一:“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的根”

本刊记者 付冰冰    2021-09-13 10:50:28    《人民周刊》

“我非常荣幸获得了‘七一勋章’,当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把勋章挂在我胸前时,我心潮澎湃。三江源这片沃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我将用毕生精力,为青藏高原人民生命健康事业作奉献。”1935年出生的吴天一是塔吉克族,他既是家人眼中的伊斯玛义尔·赛里木江,也是牧区藏族群众心中的“好曼巴”。自1958年从朝鲜战场归来致力于支援青海建设至今,吴天一用毕生心血书写了一曲高原传奇:1963年,他在中国首次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1965年,他首次提出“成人高原性心脏病”论点;1979年,他率先提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论点;1980年,他与团队开启了长达12年的高原病调查;1991年,他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2004年,他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针对标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并被命名为“青海标准”;2010年,他主动请缨赴玉树灾区救援;2020年,出版340万字《吴天一高原医学》;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吴天一“七一勋章”。

 

吴天一(前)在青海西宁的实验室和学生讨论。(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最危险的事冲在最前面

青海西北部果洛区阿玛尼卿山的天空忽晴忽雪,就在几秒钟以前,中日联合医学考察队的科研人员险些失去了他们的主心骨——一切发生得太突然,队员们眼睁睁看着吴天一连人带马被吞没在狭窄且湍急的河流里。当他幸运地出现在河对岸时,第一件事是嘱咐队员们保证安全。回忆起30年前那个夏天,当时的队员、现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更登仍心有余悸。

1985年7月22日,20岁的更登毕业分配到吴天一创建的我国第一家高原医学研究所,二人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第一次见面,吴院士问我:‘你是不是党员?’我回答说我是党员,而且是藏族。他对我说,你分配到这里,就要拿出吃苦的精神。”

更登告诉记者,当时吴天一之所以要去阿玛尼卿山,是因为我国缺少对海拔5800米以上高原医学研究资料。从珠穆朗玛峰营地到阿玛尼卿山脚下,从西藏到青海,通过连续6年在高原采集大量第一手数据,吴天一带领的学术登山队在牧区获得了两万多份藏族同胞的血样,成为研究藏族高原最佳适应性的第一手资料,并为高原病的“青海标准”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6次地震,最大震级7.1级。同胞的安危牵动着举国百姓的心,也深深牵动着吴天一的心。面对这场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地震,当时已75岁高龄的吴天一连夜请战奔赴震区开展救援工作。

此后7天内玉树累计发生了1200多次余震,但吴天一仍坚守在抗震一线救治伤员,竭尽所能履行医者职责,平复地震带给同胞们的生理伤痛和心灵创伤。最危险的事冲在最前边,这个行事准则贯穿了吴天一整个职业生涯。曾经与吴天一共事过的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陈惠新至今仍清晰地记得,30多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天,所里转来一位年轻的外地高原肺水肿病人,患者当时情况特别危急,综合考虑后,吴院士选择不经过渡仓直接进高压氧舱的治疗方案,并决定马上将其送进高压氧舱进行补氧治疗。当时我说:‘您年纪大了,别进氧舱了。’他说:‘不行,情况危急,我要亲自看着患者。’”当高压氧舱气压骤变后,医生为病人输液的盐水袋一下子鼓起来,突变的压力导致吴天一耳膜瞬间穿孔。“嘭”的一声,和首次试验自己研发的高压氧舱时一样,他突然又什么都听不见了……

在陈惠新眼里,吴天一不仅是业务领军人,更是精神引路人。“作为曾经的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内科主任,立志高原医学研究后,这么多年来吴院士始终坚守在青海。高原地区环境不好,缺氧,风沙大,空气干燥,他坚持这么多年特别不容易。吴院士是我们的榜样和标杆。”

 

一辈子保障高原人民健康

上世纪内地大批知识青年来建设青海,由于缺乏高原病防治措施,不少人因此长眠于高原。这件事深深震撼了吴天一,保障高原人民生命和健康成为他终生追求的梦。

“吴院士说,这些人是来建设青海的,还没开展事业就牺牲了,我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搞清楚。这是他致力于高原医学研究的初心。”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副院长王晋说。

长达半个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吴天一对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作了系统研究。时至今日,他著述的防治高原病手册仍在高原地区发挥着巨大作用。

“有一次我们去格尔木,当地一位卫生处长告诉我,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工人‘突然眩晕,身体左右摇摆’,这位学习过吴院士防治高原病手册的处长立马想起,这属于高原脑水肿的早期表现,于是赶紧用救护车送工人去医院抢救,就因为手册上这一句话,这个工人的命捡回来了。”

这些年来,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先后向吴天一抛出橄榄枝,用丰厚的条件邀请他前往工作,但吴天一婉言谢绝。他说:“我的工作在高原,青藏高原是我生命的根、科学的根。它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离开这里我一事无成。”

虽然已退休多年,吴天一仍然坚持工作,他家里用于解答高原病防治知识的座机电话仍不时响起。要一辈子保障高原人民的健康,这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人民周刊》2021年第16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心心念念的,永远是菌草
下一篇:回国路远 我心思归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