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老兵的第二个战场

郑天然     2021-12-30 14:30:25    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老兵的第二个战场

尽管已是“集团公司副总”,但退役老兵王敏仍然是一副农民的打扮。他经常一身工装奔波在田间地头,满嘴村里的“土话”,和老乡聊着聊着就盘腿坐在了田埂上。

农田是退役老兵王敏的“第二个战场”。通过种地、试验,探索出新的农业技术,然后进行推广,是这位“土专家”年复一年不变的工作主题。

起先,王敏本想要逃离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敏做惯了农活儿,觉得农民这个身份“不够体面”。高中毕业后,他报名参军,想着“离家越远越好”。没想到5年后退役,被安排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机局,成为一名农机技术员,再次回到了农村。

王敏检查播种小麦质量。马海超/摄
 

王敏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像拼命努力了一圈,结果还是在原地踏步”。刚回到农村时生活条件艰苦,他跟随老技术员们骑自行车去田间考察,运气好一点遇到拖拉机经过,他们就能搭一段顺风车。

也是在田间地头,王敏看到老师傅们被农民热情相待。他们带来的新工具帮老乡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老乡邀请他们去家里坐,还特意杀一只鸡来招待他们。

这种“被群众需要”的良好感觉吸引了王敏,在部队学了5年通信专业后,他开始转行,从零起步学习农业技术。那时王敏连播种机和收割机都分不清,就向老师傅虚心请教,身边的同事、农民也都成了他“骚扰”的对象。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工程师康瑞军就是其中之一,农机相关的电力知识和机械图王敏都来请教过他,在他看来,王敏要强、追求完美,身上“有一股军人不服输的劲儿”。

“研究技术其实就像打仗攻山头一样。”王敏解释说,“想要干成一件事,就没有后退的道理。”

2012年,王敏担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第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站长,迎来了更大的挑战。考虑到自己不是“专业出身”,没有系统性学习过农技知识,王敏特意报名参加了安徽农业大学的培训班,在40岁时再度走进学校,开始学习农业技术。

“要让乡亲们相信你说的是对的并不容易。”学成归来的王敏在辖区内开发了6块试验田,分不同区域、种植习惯、种植制度,将新技术率先引入田里。种植期间,他请当地农民全程观摩,再召开现场会,给大家“算账”。投入产出分别是多少,能增加多少收益,王敏算得清清楚楚。

2014年,王敏用这样的模式探索起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当时农村还留有秸秆焚烧的习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走访调查后王敏发现,农民焚烧秸秆不仅是图省事,更重要的是为了将庄稼地里的秸秆残余清空,以便来年播种。

传统的农业机具和耕种方式已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结合起来去改变,形成全新的种植体系。经过反复试验,王敏提出拓宽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之间的种植行距,避免秸秆残余集中造成拥堵。同时根据新的行距,王敏又将农具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出一套全新的耕种作业模式。

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王敏开始逐村推广自己的新模式。他花费两年时间走访了辖区内的260多个村庄,召开200多场现场会,为农民详细讲解新的耕种方式。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开七八场会。

两辆皮卡车是他的“战车”,车上装着给村民指路用的会场路线指示牌和展示用的农具。那时王敏和同事开玩笑说,他们从一个村走到另一个村,像个“流动的农业课堂”。

课堂搬走了还要留下“教材”。王敏带领同事刻起光盘,把工作原理制作成动画,走到哪里就送到哪里,确保“老人孩子都看得懂”。

也是在这两年里,王敏将各村包括大豆播种机、玉米播种机、大马力拖拉机在内的农具全部换新一遍。这让他觉得像在“备战打仗”,“两年内你的部队装备要完成换新,下一步就是提高战斗力”。

王敏推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他看来,在农村“提高战斗力”,就是让农民职业化。他大力推广人才技术培养工作,在区域内实行包村联户制度,让接受能力强、肯学习的农民先培训,再以点带面传授给村里其他人。近2000名“种子选手”被挑选出来,王敏带着大家一起到试验田下地干活,手把手讲解农业新技术。

王敏还发动各村成立农技专业合作社,劝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干”。如今,辖区内已有超过200家合作社,有的甚至还形成了规模产业,实行起跨区作业,帮助其他村庄收种,最远的已辐射至山东省。

教授推广农业技术之余,王敏还是不少农机生产厂家的顾问。每次新农机试验应用,他会根据实际使用的效果给厂家反馈意见,把自己认为欠缺的地方提出来,和厂家一起改进修正。

一台大豆播种机的钢架结构应该是三角形还是工字型,王敏会反复试验论证。他发现部分农机在土质不同的农田里耕作效果不一样,就请来农民代表和厂家开发人员共同研讨,挑选出最适合当地使用的设备。

王敏有一条工作准则,就是“永远走在农民的前面”。“你不前进不学习就会落后,就要在农民面前摔跟头,大家就不信任你了。”王敏感慨说。

他曾吃过“摔跟头”的苦。2012年刚任站长时,一场春玉米精量播种现场会上,一位老乡问王敏甜玉米该如何播种。王敏本以为所有玉米播种都一样,自信满满地接过甜玉米种子后才发现,甜玉米的种子形状又瘪又小,和普通玉米根本不是一个品种,无法适用常规的播种模式。

王敏当场蒙了,只好告诉那位老乡“回头找机会再探讨”。那场会后,他又去恶补甜玉米的收种知识。此后每次开现场会前,王敏都要准备很多天,把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列一个提纲,提前一一准备好。

今年,随着辖区内农民红薯种植规模的扩大,王敏又研究起红薯收种。他发现以往大多是人工收种,费时费力还无法保证质量,便琢磨着更换成机器作业,探索一套从种到收的系统模式。

在试验田里,他将村里的种植户全部请来,召开现场会汇总红薯耕种中的问题。后来红薯播种机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厂家也被请来,和农户们一起商讨设备改良方案。

“不要怕麻烦,做农技推广就是要始终往前走。你要替农民多想一点,多走一步。”王敏说。

埇桥区东西向狭长,地形复杂,丘陵、平原、沙地都有。每次制订生产模式,王敏都要分门别类整理出好几套方案。用什么农具耕种、种植行距多宽、农具要抬多高,王敏都会细致地一一作出规范。当地农民都知道,他做出的方案适用性极高,“只要愿意,跟着方案干准没错”。

对工作精益求精,生活中王敏却“极度粗糙”。他很少顾及个人形象,总是将工装随意往身上一套,一天田间地头走下来,身上到处是泥点。

1995年刚退役时,王敏也曾“讲究过”,他穿白衬衫上班,后来发现自己与老乡格格不入,从此就再也没穿过。1998年准备结婚,他特意买了一套西装,后来这套西装被压在箱子底。直到2019年农业农村部授予他“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称号,来北京接受表彰时,王敏才再次将它翻出来,发现口袋上的缝纫线竟还没有拆开。

他还是更喜欢田间地头,觉得“西装穿不惯,穿着穿着就弄脏了”。收种季最忙碌的时候,王敏“泡”在试验田基地里几个月不回家。2019年为了抢收小麦,他接连开了近5个小时联合收割机。驾驶室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下来时,有些虚脱的王敏直接从2米多高的收割机上摔了下来,造成四根脊椎骨骨突骨折。

康瑞军亲历了这一幕,他和同事吓坏了,立刻把王敏送到医院,王敏却只拿了几片膏药,就骑着电动车又回到试验田里。几天后,在同事的劝说下王敏才“不得已”住院治疗。病床上躺了没几天,他就坚持出院返回了试验基地。

“工作没干完,心里着急啊!”之后的一个多月,王敏戴着护腰在田里忙碌。试验顺利完成,他却从此落下病根,后来一到变天就会腰疼,“比天气预报还准”。

但王敏并不后悔。在他看来,为农民出一点力是“值得的事”。他很容易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享受“和农民在一起的感觉”。如今每次现场会,要是王敏不到,便会有人开始四处询问,“老王今天怎么没来”。

虽然如今已放弃事业身份到企业任职,但王敏仍主管“三农”服务。他又牵头建起1000亩试验田,“不能把农民的事落下”。

接受采访时,王敏不止一次提到诸多荣誉“受之有愧”。他始终觉得“来自农民的荣誉该属于农民”。他认真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你们该去采访农民。我的事不值一提,他们才是我们要真正关心挂念的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飞鲨”教官
下一篇:绍兴抗疫一线的“95后”青年风采:“这次,换我们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