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于逸飞:救人者消失在人群中

2021-12-30 14:52:24    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于逸飞:救人者消失在人群中

大雨停后,于逸飞再没坐过一次地铁。7月20日,在郑州那场令人记忆深刻的特大暴雨中,他曾在地铁五号线跪地救人6个小时,在不同人的胸部重复着按压动作,10多人因为他而得救。可是如今,他把救人时穿的白大褂送给了他所在的郑州人民医院,“不想留着,看着伤心”。

 

于逸飞(左一)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那晚,他救人的场面被拍下来传到网上,火了,他的生活也被按下加速键。他被单位免试用期直接录用,在《开学第一课》上露面,获得了他心爱的球队——曼联队主教练的夸奖,还有人以他的名义给灾区捐款。今年10月结婚,许多媒体发文祝贺,“挺光荣,也是大家对我的认可”。

但他从没再主动提过那天的事,家人也小心回避着这个话题。繁忙的日子里,他也没空回想。7月27日他回医院入职,4个月来都是天没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下班,几乎没看见过太阳。作为在普外科轮岗的新医生,半夜被叫去急诊是常有的事,有时晚上才吃上第一顿饭。

一个人下班回家的路上,当他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记忆会趁虚而入。“我想把每个人都救回来”,遗憾和恐惧、无助的情绪混合在一起,让他心上的伤口像脚踩碎玻璃留下的疤痕一样难以消失。

噩梦有时还会把他带回那个夜晚。他是第一批逃出那列“恐怖地铁”,逃到地上出口的人,但当求助声从站台传到地下一层、再由地下一层接力传到他耳朵里,正在整理衣物准备离开的于逸飞又扭头跑了下去,“你不上就没人上了”。那是于逸飞第一次碰上大型紧急救援,他也不过是个刚毕业的学生。那天是他到医院参加新人培训的第一天。跟着人流坐上地铁5号线时,他从没想过几个小时后自己会救下身边人的命。后来他想,“可能冥冥之中就让你去救人了。”

在救治过程中,溺水是最难处理的情况。“人的大脑窒息超过4分钟就不可逆了。生命其实很脆弱。”但放弃是最迫不得已的选择,不管伤者被救上来时的情况如何,他都会做20分钟以上的心肺复苏。实在累得不行,他就趴着歇10秒再坐起来继续。

他第二天凌晨3点回到家人身边,在朋友圈写道,“水进来的时候和爸爸打了电话,还没想好如何告别,求生的欲望让我半跑半游的从轨道爬上站台活了下来……我也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

他的手机泡了,包也泡了,手机和包在下去救人前不知道被扔到了哪里,后来是在地铁控制室找到的。“说句不好听的,我就是提着脑袋下去的。但只要想起我敢回去这一趟,这辈子我做什么事儿都问心无愧了”。于逸飞一直有个警察梦,但因为近视度数太高而作罢。不过他身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劲儿在另一个职业中得到了延续。

在新乡医学院上学时,有次在路上看到有人因为车祸受伤,“脑袋烂了个洞,一直往外冒血”,他帮忙止血、包扎,直到救护车来了才悄悄走开。大四在医院实习,看有些病人没钱看病,他会省下来吃饭的钱,偷偷垫给人家当医药费,“没多少钱,也就四五百块,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

在一篇讲述遇难者遭遇的报道里,他看到遇难者芦笛的生活照,才知道她笑起来有俩酒窝。“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掉。我给她做了很久的心肺复苏,可是还是没有奇迹发生。”他想把收到的一笔奖金捐给芦笛的女儿,听说芦笛家人不方便接受,就捐给了受灾严重的母校新乡医学院。

大雨刚停的那两天,他在家里休养。在屋里,他觉得心里堵得慌;走出门,看着柏油马路上厚厚的黄泥、横七竖八的车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么繁华一个城市,突然间就成那样了。”3天后信号恢复了,他也不敢看新闻,只是希望一切早点过去,早上还能在熟悉的早餐铺就着油饼喝胡辣汤,还能在自己中学对面的航海体育馆里看一场建业的球赛。

时间抹去灾难痕迹的速度比于逸飞想象得快。不到一个星期,他家门口和地下室的黄泥被清理干净,塌方的路面铺上了新沥青;不到半个月,郑州人民医院电力恢复了、门口的供电车走了,附近晾晒泡水商品的服装店也进了新货。

那些他救过的人、跟着他一起救人的群众,也都像蒸发的雨水,在人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觉得没必要再有联系,“那会儿大家都是有个目标,想让这个事儿早点过去。这会儿大家为了生活,都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儿。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暴雨过后的那两三天里,部分路段还在抢修、有些窨井还敞着口,人们就陆续开始上班,处理堆积的工作。物价没变,房贷还是要还,有人发现小区里捡纸箱的老人多了,一问才知道,他们想帮儿女减轻负担。

人们总能找到继续生活的办法。由于货物泡水加上疫情又起,郑州火车站旁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门可罗雀。生意做不下去的人把店铺改成了仓库,还在支撑的人偶尔中午去店里看一眼,然后锁上门,去打些零工维持生活。

“每家都有损失,没见过谁茶余饭后拿7·20(暴雨)聊天的。”雨停那两天,人们偶尔会谈起谁家车泡了、谁家还在漏雨,当生活恢复正常,人们在努力忘记这个“伤心事儿”。

但遗忘之下,也有些东西被刻进了骨子里。再下雨时,于逸飞心里还会说不出的害怕,同时习惯性地担心家里地下室放的电动车和面粉。8月22日,郑州又遇暴雨红色预警,市区所有出租汽车和网约车暂停运营,城区67座桥涵隧道、23座小型铁路桥涵封堵禁行。人们提前囤了三四天的食物,在单元楼门口堆起沙袋,在汽车车轮下垫上好几层砖块。在这个城市,这很可能将成为一种新的传统。

现在已经进入暴雨过后的第五个月了。郑州地铁沙口路站C出口外,两个地铁工作人员坐在小马扎上,负责巡视这里的治安情况。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只是背对着太阳打游戏, “一切恢复正常了,一切和之前没什么两样”。他们身后是京广快速路高架桥,桥上桥下车流不息。

对于逸飞而言,再提起那场特大暴雨的意义,是让人们记住特殊时刻下的温暖。他记得,在救人时,有人给伤者递来水果糖,有人递来矿泉水。一起做心肺复苏的人中,好多人胳膊上、腿上也有刮痕,“都是轻伤救重伤”。当他筋疲力尽地离开站台,发现一些被他救过的人在地铁出口等着,哭着对他说谢谢,还给他深深鞠了好几个躬。但于逸飞累得实在说不出话,只向他们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愿意暴露在聚光灯下的原因,尽管他还是习惯把自己放在“郑州市民”这个集体里,“希望让大家能感觉到我们这个社会是温暖的社会吧,我们能活在这个社会里是个幸运的事儿。”军医出身的父亲常常告诉他,“不管做什么事儿之前,你要想能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父亲曾长途跋涉去村里救治截肢患者,于逸飞说自己和父亲一样,只是不想“良心过不去”。

他始终认为自己“没什么特别”。在医院,他只是个大型手术的二助都当不了的新医生,“这里的每个人都救过人,而且每天都在救人,只不过地点不一样。”前两天他刚满27岁,没时间过生日,自己在心里许了愿,希望明年多学几台手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杜振东:要为建设“美丽浙江”奉献更多设计力量
下一篇:阿克苏边境管理支队女子护边分队:我们守边就是守着幸福的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