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雁门绣娘”绣出非遗“致富花”

杨静    2021-11-09 11:11:03    农民日报

“雁门绣娘”绣出非遗“致富花”

高凤兰的刺绣作品。 资料图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古城,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回到村里,将面临失传的当地民间传统刺绣发扬光大。她凭借自己的爱好、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刺绣技艺,带领绣娘们“绣”出非遗“致富花”,“绣”出属于自己的五彩生活。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十指春风,一针一线绣出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她就是71岁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雁绣”传承人高凤兰。

 

创新技艺永传承

代县雁绣以山西省雁门关地区民间传统手工真丝刺绣为基础,吸收了苏绣艺术精华,融书法、绘画、刺绣艺术为一体,既具北方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又有南方精细雅致的特点,是北方晋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7年10月,“代县雁绣”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介绍,代县雁绣分为平绣和立体绣,平绣绣品多为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禽畜、瓜果蔬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立体绣绣品则为男女绣花布底拖鞋、男女儿童虎头鞋、狮头鞋、肚兜、绣花荷包等实用品,还有龙凤挂件、五福捧寿等观赏品,大型手工刺绣品有大型壁挂、条幅条屏等。高凤兰说:“现在,我将平绣和浮雕式绣法结合,开发创新出‘高锦绣’品种,立体感更加突出,深受大家喜爱。”

谈及与刺绣结缘,高凤兰告诉笔者,9岁起她就跟随村里的手工老艺人学习刺绣、剪纸、面塑,“姑姑是村里有名的刺绣巧手,经常手把手教我针法、配线、色调等刺绣艺术。”

“1999年退休后,我发现曾经教过自己的老艺人们一个个离开人世,她们特有的精湛技艺却没有流传下来。”看着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传统刺绣艺术即将面临失传,高凤兰决心传承这一传统技艺。高凤兰说服丈夫一起回到村里,走家串户走访健在的老艺人,向她们请教针法、绣法、配色配线法,并收集她们保存的古老绣品和底样进行整理,装订成册。2008年,苏州有两位老师傅来到代县传授苏绣技艺,她跟随学习了三个月。“此后,每年专程到苏州登门向老师求教。”高凤兰说,她把学到的苏绣精华与地方传统刺绣融合,这便有了“雁绣”。

高凤兰的刺绣功底十分深厚,她绣出的人物、山水、花鸟活灵活现,达到了“绣花花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上佳境界。多年来,高凤兰绣出了大量的门帘、窗帘、床罩、肚兜、童鞋、童裤等绣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绣出巾帼致富路

“组织下岗职工、农村妇女、社会无业女青年学习雁绣技艺,10余年间共培训省内外学员6000余人次。”高凤兰说,培训基地雁绣坊免费帮学员代销绣品,学员们在学习、传承刺绣技艺的同时,走上了创业致富新路。

2009年,代县民间艺术协会举办刺绣培训班,邀请高凤兰当老师,集中培训农村贫困妇女,帮助她们掌握一门手艺。高凤兰说:“刺绣技艺深受妇女们喜爱,她们学习热情高涨。”

为更好地传承雁绣,同时为农村妇女开创致富门路,2011年,高凤兰创办“雁绣坊”,培训下岗职工、农村妇女、社会无业女青年等学习雁绣技艺,实行“场地、培训、代销”三免费,学员纷纷学有所成,有的成为省级刺绣布艺艺术师,有的被评为民间艺术能手,有的成了“巧手艺人”。2012年,雁绣坊被山西省和忻州市妇联确定为巾帼创业基地。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雁绣坊创办以来,努力挖掘、研究、开发雁门关地区的民间传统刺绣艺术,创新了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南方精细雅洁特点的“雁绣”,特别是雁绣中的高锦绣,仿照面塑、浮雕的形式,增强了绣面的立体感,在传统平面刺绣艺术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近年来,代县推进创业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线下培训90余期,培训项目涵盖刺绣、缝纫、剪纸等。高凤兰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学员绣出的绣品由绣坊代售,有学员年收入已超万元。”高凤兰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雁绣销售市场广阔,有些绣品远销美国、格鲁吉亚等欧美国家。

“目前县里在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雁绣技艺正在走进一些职业学校,希望能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帮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高凤兰希望将自己搜集整理的雁绣针法、绣法等技艺系统整理、装订出书,让这项传统技艺代代传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东莘县:村史文化馆留住乡村记忆
下一篇:广西灵川:非遗小团扇 创意天地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