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斩断电信网络诈骗背后“黑灰产”

赵心仪    2021-08-31 14:11:24    经济日报

公安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8.5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7万名。6月和7月,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连续2个月同比下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但是,更要看到,电信网络诈骗依然高发多发,在一些大中城市,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很多人的看病钱、养老钱、上学钱都被诈骗分子骗走,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据统计,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的财产损失达353.7亿元。

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屡打不绝,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黑灰产业链”,包括直接触犯法律的网络犯罪“黑产”和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争议行为“灰产”,各个环节勾结,上下游联手,成为作案的温床。

在利益驱使下,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服务的黑灰产业更是五花八门。这些“帮凶”为犯罪分子搭建网站、APP等诈骗平台,提供手机卡、信用卡等作案媒介,甚至还有专门贩卖诈骗剧本的团队,引受骗者入套。此类黑心生意持续为诈骗分子“输血供粮”,降低了犯罪门槛,导致诈骗招数防不胜防。

因此,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必须铲除其背后的黑灰产业链。互联网时代,作案手法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犯罪团伙隐匿性更强。要想将其背后的黑灰产业链连根拔起,还需强化系统观念,深挖上下游犯罪线索,打好组合拳,形成全链条的打击网,有效遏制犯罪活动。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基础。刑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已经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黑产”形式随之翻新,“灰产”更是不断试探法律底线。有必要充实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工具箱”,强化法治思维,建立更加完善的惩戒机制,严堵漏洞,无死角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支撑。黑灰产业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强,相关的防范与治理机制也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及网络渠道,对犯罪行为实施精准打击。例如,公安部开发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已于今年上线,具有实时监控恶意软件、拦截诈骗电话等功能。

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关键。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露关系紧密,黑灰产也常在个人信息上做文章。大数据时代,相关企业平台需提高责任意识,杜绝霸王条款,严守用户个人信息。

可以预见,电信网络诈骗还会不断冒出新花样,背后的黑灰产业链也不会一朝消失。各方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推进社会共治,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参与度,形成持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共同织牢反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护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县里就医 省钱省时
下一篇:让青少年不再沉迷网络游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