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三尺青锋龙泉出 千年炉火一脉传——两千多年的传统铸剑工艺

张肇祺    2021-03-22 16:55:00    新华网

在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宝剑厂内,铸剑师在锻打烧红的铁剑胚。

新华社杭州3月21日电(记者张肇祺)“叮叮当当”在浙江省龙泉市宝剑厂里,铸剑师傅把火红的锻铁从火炉里取出反复敲打,继承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的技法,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铸剑工艺。

据记载,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龙泉与湛卢剑的始作人。如今福建省北部的湛卢山,浙江省龙泉七星井,保留有欧冶子铸剑遗迹。

欧冶子冶铸出第一把铁剑名“龙渊”,其铸剑地点因此得名龙渊,唐朝初期为避开国皇帝李渊的名讳,改渊为泉。可见龙泉的由来与铸剑密不可分。

铸剑师在打磨龙泉宝剑。

欧冶子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把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为楚昭王铸了三把宝剑:七星龙渊(龙泉)、泰阿、工布。这些名剑在诸多史料上有记载,流传至今。

传说欧冶子女儿干将、女婿莫邪的铸剑故事,为中国古代铸剑历史增加了神秘色彩。据了解,宝剑作为兵器,在战场上使用的时间并不长,更侧重于表达指挥官身份与地位,加上文人墨客对宝剑的喜爱,宝剑更多被赋予了礼器与信物的内涵。

龙泉市宝剑厂内的刀剑展示厅。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尤爱剑,创作的诗歌中有100多首提到过剑。在诗歌《十五好剑术》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词句,凸显年轻李白深深的“侠客情”。

龙泉铸造宝剑年代久远,炉火自古燃烧不断,至明清时当地民间铸剑店铺林立,解放后成立龙泉市宝剑厂、龙泉市宝剑厂有限公司等,手工打造刀剑传统保留至今。

1972年,中国将龙泉宝剑厂铸造的单剑赠送美国总统尼克松,成为亲历中美外交史的物证。作为国礼,龙泉宝剑长年赠送给中外贵宾和友好人士,为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发挥作用,成为缔结友好与感情的重要纽带。

龙泉宝剑厂已成为旅游景区,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龙泉宝剑厂成为文旅3A景区,设有磨剑坊、祖师庙、论剑亭等多处参观浏览场地。在占地数千平米的展厅内,藏有5000多件精品宝剑,向游客展示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铸剑工艺水平。

“作为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中华老字号企业,龙泉市宝剑厂发展成具有600多个品种生产能力,年刀剑产量10多万把,集宝剑研究、生产、营销、和宝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龙泉宝剑生产科研基地。”龙泉宝剑厂负责人张叶胜说。

如何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创新?一代代铸剑师不断探索新方向。

表演者展示用龙泉宝剑切断竹竿。

龙泉市刀剑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郑伟平表示,龙泉刀剑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受到全世界喜爱,目前每年出口订单超10万把,且供不应求,2021年订单已到9月份,年产值超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成为维系龙泉宝剑活力的重要载体。

从设计,打造、到制作剑鞘等配饰,完成一把手工龙泉宝剑时间超过3个月。“80后”铸剑师查长伟说,我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介绍手工剑制作,吸引了不少知音粉丝,销售火爆,有爱好者通过网络看到我的作品和介绍后,立刻打款超过10万元订购一把中意的宝剑。

除外贸、网络营销,与影视剧、不同文化活动以及历史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推动龙泉宝剑发展的新方向。龙泉市宝剑厂为《七剑下天山》《龙门飞甲》《江山纪》《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影视剧量身打造产品。在《仙剑奇侠转3》和网络游戏《剑侠情缘》宣传片中,也有龙泉宝剑的身影。

龙泉刀剑工艺品。

今年3月18日,龙泉市40名新兵在集体出发前的欢送仪式上,收到了一件特殊礼物——“从戎之剑”。“从戎之剑”是龙泉市为激励该市青年保家卫国、奋勇无前而定制的荣誉之剑,采用汉剑制式,剑身简约、硬朗,代表中国军人忠诚、坚毅、勇敢的精神气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册府千华——苏州市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苏州开展
下一篇:香港苏富比在沪举行春拍预展 估价过亿元的毕加索和常玉作品亮相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