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倾一生长征情怀 绘一首壮阔史诗

2021-08-25 15:25:56    北京晚报

红色剪影

埃德加·斯诺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说:“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关于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扎在年轻的沈尧伊心中,成为他赋予自己的使命。此后的岁月里,为长征精神感动的他,多次踏上长征之路,对长征和长征精神开展了长达几十年的艺术探索。

从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会议》,到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长征·1936》《征路星火》“长征三部曲”,不为追求一时热点,不管潮流如何改变,他沿着一条苦旅走下去,用艺术的语言还原历史的真实。今年,伴随着“长征三部曲”的联袂展出,78岁的沈尧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说,“一个人如果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错了,我做这件事情就是希望为长征留下影像史,将来有人想看长征是怎么回事儿,看我的连环画就明白了。”

沈尧伊在国家大剧院“长征三部曲”展出现场。

时代烙印

长征情怀始于青年岁月

1961年,沈尧伊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桦工作室,受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央美院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突出成就的影响,沈尧伊在艺术趣味上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钟情很早便显露出来。1969年,沈尧伊作为中央美院“学生连”的一员,被安排在我军某部画团史。在废弃的团史资料里,他发现了一份1962年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地图上深浅不一的箭头与路线让他心驰神往,“长征”从此没有离开他的人生之路。

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页,长征的图像资料却近乎空白。“目前为止未见一幅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期的照片,红二方面军有8幅,红二十五军有7幅。当我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觉得长征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为它留下图像史是值得我做一辈子的事。”沈尧伊说道。

1975年,已经在天津美术学院教了两年书的沈尧伊,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前社长郭钧的支持下,获得了将《跟随毛主席长征》改编成连环画的机会,第一次踏上了长征路。“临行,我向社里借支500元,归来还了100多元。”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沈尧伊从江西一路来到陕北,通车的地方就乘坐长途车,不通车的地方就靠步行、骑马。此行归来后,他还接连创作了大幅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与《革命理想高于天》等作品,以浓郁的革命战斗气息和昂扬的时代精神,赢得广泛好评。从此他的方向愈加清晰,热情更加高涨。

时值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处在各种新思潮、新艺术风起云涌的转型时期,革命历史画从浪尖上滑了下来。此时的沈尧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油画创作经验,但他却感到对于长征的表现还有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已经式微了的连环画领域。1987年,作家魏巍发表了《地球的红飘带》,这部讲述红军长征历史的47万字长篇小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决定以这部小说为蓝本,改编创作大型连环画,用图像呈现长征史实。接到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社长姜维朴的邀约,沈尧伊与他一拍即合,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启了人生中的重要篇章。

心之所向

深入雪山草地接受精神洗礼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沈尧伊是中国美术界对长征题材体验最多、感受最深、创作最旺盛的一位画家,他在5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数次重走长征路,堪称以“长征精神画长征”。仅在1988年到1993年创作《地球的红飘带》期间,沈尧伊就先后四次深入长征路。

在徒步翻越夹金山时,因为缺氧,沈尧伊与当地向导几乎一步一停,越向上,休息的次数越频繁,登上顶峰用了整整8小时。“我边走边想,当年有的红军战士还过了三次夹金山,这真不敢想象,要是我非掉队不可。”下山到雪线以下时,两人膝以上还是雪,以下化成了冰水。几次摔跤的沈尧伊,感到里外都被汗水和冰水浸湿,脚也完全冻麻木了。直到夜晚九点,他们才登上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达维桥。

当他走到松潘草地时,一种强烈的感受令他终生难忘:“这个地方,不去是不知道的。在太阳底下创作阳光太强,躲在阴凉地儿创作又冷得发抖,所以只能在一半太阳一半阴凉的交接点上画。”他琢磨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场景,“我们是吃饱的人看一群饿肚子的人,有的人觉得红军为什么不多带几套衣服,当时是夏天,长途行军打仗的战士除了随身携带干粮袋、武器、子弹袋,还有一人一个布背包,东西太多,棉袄能丢就丢了。等冷风一吹,冰雹一下,只能靠红辣椒御寒。为什么这段路牺牲了很多战士,实地了解后才能够理解。”

虽然一次次踏上这条苦旅,沈尧伊却自得其乐。在后来创作《彝海结盟》时,年岁已高的他每天早晨一人上山,中午自带干粮在山上画,天黑之前回市里住,往返十多里山路,途中拉石头土方的拖拉机、大卡车都当过他的“专车”。每次经过长久的跋涉后,沈尧伊都会带着厚厚的写生稿和草图回来。这些宝贵的资料在房间里将他团团围住,“每当我画到那些地方时,一种熟悉和亲切感就会涌上心头,在脑海里,这些山、水和建筑是立体的,似乎是有生命的,每每使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把这一切尽量多地告诉读者。”

一生一事

我们这代人不去做怕下一代接不上

在回答为何对长征题材创作情有独钟时,沈尧伊曾说,“因喜大美。”回顾长征的历史,它的时间之长、行程之远、规模之大、战斗之惨烈、环境之险恶,在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中闪烁着民族的精神、人性的光辉。“长征时期缺少史实图像,我们作为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的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如果不去做,就好像欠着历史一笔债。我们这代人去创作长征题材的话,健在的参与者还能够还原那个时期真实的面貌。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去做,下一代人就接不上了。”沈尧伊说道。

沈尧伊画《地球的红飘带》的地方,是一间小小的、西晒的卧室。因为经济拮据,他从印刷厂按斤买来了印刷过的废纸,正面印着商家的商标,背面可以用来作画。“每张画要刷上三遍油墨,中间多次晾干,我的床上、窗台上全都铺满了画,再多就铺不开了,所以我每次只能作12张画。”1989年,《地球的红飘带》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1991年再获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一等奖。著名艺术家孙滋溪评价,是巨作、力作、是一部传世之作。”

1994年,沈尧伊创作大型油画《遵义会议》,首次全面、真实、深刻地再现了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还原了中国革命史这一重要转折点的历史场景,亦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新世纪以来,沈尧伊完成了《长征之路》《长征交响》等风景和风俗组画,以及围绕长征题材展开的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他再度创作了《长征·1936》《征路星火》两部力作,与《地球的红飘带》集结为“长征三部曲”,形成一首真实、立体、全面表现长征的视觉艺术史诗 。78岁的沈尧伊仍跋涉在艺术长征的路上,他的胸前兜里总是插着一支笔,无论在坐地铁还是走在街上时,人物动作、一草一木都可能为他带来写生的灵感,“画历史也必须关注现实,一个画家如果离开生活,肚子里就没有营养。”不久前,他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创作了两幅作品《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虽然此前已经有过同题创作,但他又进行了细致的调整,力求精益求精。未来,他还将继续创作长征题材的单幅作品,“如果说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是一支雄伟的交响曲,那么长征就是其中的重要乐章。长征精神必将成为我们文化的一种精华、一种基因永远流传下去。”(王广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70后”陶飏:创作动画让更多人关注濒危动物“绿孔雀”
下一篇: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