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冷资源”成为“热经济”

冬奥会带火中国冰雪产业

2022-02-11 15:22:30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两天,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内,各项冰雪赛事正在激烈进行。赛场外,冬奥会文创产品备受追捧,滑雪场和溜冰场里挤满了冰雪体验者、冰雪旅游成新潮流……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乘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涨,各地化冰雪资源为冰雪文化、冰雪经济,让“冷资源”热了起来,中国冰雪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冰雪运动成新风尚

“没想到滑雪这么刺激好玩儿!”这个春节,以前从未接触冰雪运动的湖北小伙张威,和朋友相约神农架国际滑雪场滑雪。他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冰雪运动成了新风尚。在他的朋友圈里,攀冰、冰壶、雪上极限运动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和小张一样,今年,不少人选择“冰上过年”“雪上过年”。在北京什刹海冰场,人们或脚踩冰刀,或驰骋冰车,享受着冰雪运动的乐趣;在宁夏银川阅海滑雪场,不少人身着专业装备,在雪道上体会风驰电掣的快感……冰雪运动成了虎年春节最时尚的“庆祝方式”之一。

冰雪运动“热”起来,冰雪场馆经营者感受最深。在北京朝阳区的陈露国际冰上中心,每日花滑和冰球课表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2017年开始营业时,我们只有1支冰球队,如今增加到8支,经常来训练的学员有220位。”总经理杨一玮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

 

文旅产品备受青睐

冰雪运动火热,相关文旅产品的消费也在迅速增长。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运动员同款羽绒服销量大幅提升;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也很快售罄,一“墩”难求。在新疆阿勒泰,游客踩着“毛皮滑雪板”出行,让滑雪与民俗风情形成融合;在内蒙古响沙湾滑雪场,雪友抬头就能看到沙漠,有着别样的体验……

旅游出行平台大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以来,全国滑雪场门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86%,冰刀鞋、滑雪服、滑雪板成为热销的“新年货”。特别是今年春节期间,冰雪运动器材及装备成交额均有一到三倍的增长,冰雪运动游、冰雪民俗游、冰雪康养游、室内冰雪游等多类型产品,正快速带火冬季旅游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从全国范围看,东西南北、一年四季、全面开花的“冰雪经济”新格局已经成型,未来冰雪项目会越来越多。《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预计,2021年至2022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超过3200亿元。

 

冰雪产业前景广阔

一张滑雪票指向一个消费市场,一套冰球装备蕴藏一条产业链条,一个冰雪小镇映照一种发展模式。

2015年申冬奥成功以来,“不出山海关”的冰雪运动,大踏步“南展西扩东进”,实现全国覆盖、四季运营。截至2021年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滑雪场,较冬奥申办成功的2015年增幅达317%和41%。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为基础,冰雪大众休闲健身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以冰雪体育旅游为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冰雪产业体系。

《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到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期望达到万亿元规模,冰雪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为中国冰雪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冰雪产业发展正经历从“1”到“N”,从基础设施完善到产品服务升级,从增加消费者数量到提升消费水平和消费体验,从产业链完善到产业价值链实现积极向好发展的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开年就开跑,各地争创虎年“开门红”
下一篇:以城带乡提高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