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中国不断创新乡村振兴路径

2022-11-07 09:52:45    人民日报海外版

法国《创业》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了福建安溪通过种植铁观音实现脱贫增收的故事。报道称,安溪探索以茶叶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目前已建成22家茶庄园,茶叶旅游这一新业态提高了茶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到乡村。

西班牙《日报》网站近期关注云南白沙古镇民众利用纳西族百年刺绣传统技艺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称,白沙镇一直在思索如何利用好周边的旅游业资源,并将目光投向纳西族的百年刺绣传统技艺。6年前,省里派最专业的刺绣大师教当地农村妇女学习刺绣,她们学会后回到自己的村庄再教其他妇女。目前,有几十名妇女在白沙锦绣艺术院工作,另有几百人在家兼职或全职从事刺绣工作。

 

当前,中国已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焕发新的生机活力。5年来,中国围绕乡村振兴,有3个方面的创新性做法引起世界关注。

首先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18年,中国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功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其中,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改善。在此基础上,中国推出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进一步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二是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当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交通建设不断提质增速,乡镇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等工程有序推进,农村“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民外出务工、游客进村旅游等都因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而更加便利。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补短板。从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到全国各地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生产生活面貌日新月异。如今,得益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也可以拿起手机做直播,通过数字服务,寻找致富新路径。

其三是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同于仅重视农业现代化,中国强调实现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为此,中国提出乡村建设行动并专门出台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意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产品及服务。这充分彰显了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和重大意义。

中国不断探索创新乡村振兴路径,并致力于将减贫富农经验与世界共享。多年来,中国持续通过“一带一路”及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框架等,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策略。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顺利开展,直接惠及10多万人,同时带动数十万农村民众间接受益,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协助非洲等地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当地道路、水电、农田水利和农业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造升级老旧农业设施,引进现代农业机械设备,推动破解当地农村电力紧缺、道路差、农田灌溉不足、农作物仓储难等现实问题。此外,中国派出大批援外专家组,在东道国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在当地开展优良品种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有效带动当地农作物增产。种种举措有效提升了东道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球减贫和乡村发展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正在持续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7月,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通知,提出分级组织创建100个左右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000个左右示范乡镇、10000个左右示范村,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通过示范打造,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优势,同时聚焦突破区域发展的短板弱项,实实在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未来,随着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持续呈现新气象。

(本报记者  林子涵采访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