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助力有效投资 PPP市场有望提速发展

2022-01-29 11:01:03    证券时报电子报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带动引领,也需要社会资本的引入支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部署2022年稳投资举措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

多位财政部PPP中心专家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随着今年稳投资任务加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不论是在减轻财政负担,以市场化机制更好运营项目,还是促进公共服务项目供给,都将有更大作为。今年PPP市场在签约、开工进度上有望进一步提速,以更快的发展助力有效投资。

 

助力有效投资

PPP模式有所为

尽管2022年稳投资需求增大,但在财政赤字水平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额度大概率有所下调的预期下,以及目前隐性债务控制日趋严格、社会融资信用边际尚未宽松的大背景下,扩大有效投资不能仅靠政府资金。为此,国家发改委在近日部署2022年投资工作时提出,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投资。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引入社会资本来建设项目无疑是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的好方式。如北京市政府在筹划2022年冬奥会相关场馆建设时,为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积极推动民间资本发展,就采取了以PPP模式建设国家速滑馆等项目。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巡视员戴孟东曾介绍,国家速滑馆项目采用PPP模式,能够发挥社会资本的建设管理能力,保障建设进度。同时,兼顾了冬奥会赛时运行和场馆赛后运营的需要,有效降低政府投资压力。另外,还能通过有效发挥社会资本方的创新经营能力,提高场馆赛后利用水平。

新年以来,各地陆续发布了《“十四五”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计划》和《2022年重点项目名单》,均提到将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对部分项目采用PPP模式实施。

“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较好解决项目筛选问题、解决政府当期资金难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高公共设施运营水平。”财政部PPP中心专家、中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志国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院长安秀梅也对记者表示,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短板产业、落后地区建设,能够一定程度解决补短板过程中融资需求。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需求较大,同时PPP管理也日趋规范化,项目实施效率大幅度提升,加之投资提振经济的政策要求,应当都能够促使PPP项目加速落地。

 

支持公共服务供给

PPP市场发展望提速

在参与方向上,国家发改委等21部门在近日联合发布《“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鼓励用PPP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多位财政部PPP中心专家对此表示,理论上传统的财政资金可以投向的领域都可以尝试采用PPP模式,而公共服务项目与PPP模式更具有天然契合性。

财政部PPP中心专家、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向记者指出,鼓励PPP模式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本质是以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在不同地区做同类的项目使公共服务专业化,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PPP并不会减少地方政府的责任,但可以使地方政府转变职能,从投资者、运营服务者转变为监管者,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调动社会资源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如果说PPP模式在此前主要集中于‘重投资’的基础设施,那么自2022年开始,PPP模式开始倾向于‘软服务’的公共服务项目。”财政部PPP中心专家、北京财指南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向东告诉记者,公共服务项目重在提供服务,而PPP模式则以运营服务的高质量高效为核心,因此PPP模式与公共服务项目天然契合。随着疫情扰动逐渐消退,采用PPP模式运作公共服务项目将迎来上升期。

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业务经理安钰丰对记者表示,随着今年稳投资任务加重,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持续加速,各地投资积极性已被广泛调动起来,而PPP作为减轻财政支出负担,助力基础设施超前投资,促进公共服务项目供给的重要投融资模式,预计今年PPP市场签约、开工将较2021年进一步提速。

金永祥认为,2022年一季度PPP入库、开工和签约落地的规模稳步回升是大概率事件。在稳增长任务下,今年基建投资规模必将扩大,而地方政府专项债有规模减少的趋势,当前进入了发展成熟期的PPP模式在市场各方意愿较强的情况下,发展速度有望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