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桂林灌阳县:靠“三大战役”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

2022-12-28 15:10:16   

桂林灌阳县位于桂东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半山半水半村庄”之说,人口仅29万。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上下齐心筑牢“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思想根基,通过打好“阵地守卫战”“水利保护战”“科技主攻战”这“三大战役”,“超级稻+再生稻”连续11年创广西单产第一,享有“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雪梨之乡”“黑李之乡”“大红薯之乡”等美誉,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与示范先进示范基地、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

2022年收官之际,笔者冒着严寒深入灌阳县腹地探寻他们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的秘密。

打好“阵地守卫战”,退果还粮“阵痛”换取幸福

2022年12月20日一大早,黄关镇龙吟村副主任、种粮大户周桂明就组织雇请的20名村民拔萝卜。周桂明承包了1000多亩水田,其中近600亩是退果还粮田。今年种完早稻和晚稻后,又种了500多亩灌阳高山雪萝卜和芥菜、大头菜等秋冬菜。由于今年天旱,蔬菜供不应求,价钱也好。今天一个广东老板要买20吨高山雪萝卜,周桂明心里乐开了花。

跟周桂明一样开心的还有新街镇邓家村的村民。村里原有350亩水田种了果树,去年退果还粮后,村委以合作社形式承包下来。今年种了两季水稻后,又全部种上芥菜。两季水稻加种芥菜,每亩收入6000元左右,还解决了27个脱贫户就近就业问题。

“我们在这里做一天工有80块钱收入,年底还有分红,好得很咧!”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脱贫户雷细花笑逐颜开地告诉笔者。

因种植粮食效益低,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效益好,前些年灌阳县一些农户把水田改种水果等经济作物面积较大,给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了压力。

粮出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对于耕地稀缺的灌阳县来说更是如此。灌阳县委、县政府保持清醒认识,以“党旗领航•桂北粮仓”为载体,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积极打好耕地守卫战。一方面,以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耕地保护法律为支撑,以“三区三线”为基准,优先足额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田长制”“河长制”保护新机制,出台了《灌阳县稳定粮食生产措施》,鼓励退果还粮、退林还粮,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严格执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依法打击破坏耕地行为。另一方面,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农民有钱赚、得实惠,主产区不吃亏、多打粮,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

新圩镇小龙村村民黄国生前几年承包了10亩水田种植沃柑,由于管理问题,产量不高。今年4月,为落实好上级关于退果还粮的要求,新圩镇副镇长文岐政和小龙村支书兰小平来到黄国生家做工作。听说要退果还粮,黄国生虽然认为种粮食的收入比种水果收入要低,但还是积极响应号召,把10亩沃柑地改种了优质稻。

近两年多,灌阳县耕地守卫战战果斐然。截至2022年11月,退果(林)还粮6274亩,治理撂荒地1078亩,间套种粮食3505.3亩,弃耕地复种350亩,建立连片200亩以上“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点共6000多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0亩。

打好“水利保护战”,水利无恙确保端稳饭碗

2022年12月12日,桂北连日阴雨后难得的晴天。

笔者在文市镇勒塘村莲花塘屯采访时,偶遇出门散步的范运三老人。老人家今年90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天气晴好时,他都要来到村头,坐在引水渠上晒太阳。

“老人家,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很好呀!”笔者称赞范运三。

老人家指着不远处雄伟壮观的胜利渡槽感慨地说:“全托它的福呀,把几十里外的东方红水库(现水车水库)的水引到我们这里来,保证了旱涝保收,使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现在每天要喝一斤酒、吃一斤肉,每餐一碗饭,你讲我身体怎么能不好呢。”

胜利渡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灌阳县修建的水利设施。水车镇、文市镇由于地处山区,当年绝大部分水田是“望天田”。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从1972年到1978年,灌阳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采取专业队常年施工与群众性突击相结合的方法,硬是靠双手修建了原东方红水库东西2条干渠。东干渠长36公里,西干渠长38公里,两条干渠灌溉2个乡镇16个村委,灌溉总面积达2.31万亩。40多年过去了,东西干渠仍在发挥作用,被誉为灌阳县的“红旗渠”。当年正值壮年的范运三就是修建胜利渡槽的砌匠。

水乃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阳人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历来重视水利建设,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水利设施。

灌阳现有水车水库、牛湾河、湖田洞等134个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9816万亩,有效灌溉18.86万亩,实际灌溉17.6088万亩。近年,全县投入5000多万元对渠道防渗加固,长度达50多公里;投入3.2亿元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山塘48座;投入1.5亿元对19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据水车水库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水库管理处人员少,而东西干渠距离长、情况复杂,为保证干渠正常运行,他们聘请沿线12名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兼职护水员,负责对水渠进行安全巡查,以及除草、清淤、补漏等。同时,他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破坏水利设施或偷水行为,依照有关法规该处罚的处罚,该移送警方就移送警方。

灌阳县委书记卢嵩深有体会地说:“今年灌阳县遭遇罕见极端天气,连续4个多月没有下雨,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大旱之年无大灾,全靠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啊!”

打好“科技主攻战”,科学种田赢得丰产丰收

“范老,您现在还种红薯吗?”2022年12月13日,笔者采访了灌阳县科协原副主席范国佳。

“种呀,我是生命不息种薯不止啊!”83岁高龄的范国佳乐呵呵地回答。

现在知道范国佳的人不多,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灌阳乃至桂林,提起范国佳家喻户晓。他因为种红薯闻名全国,他种的红薯最大单个达80斤、单株达380多斤,被誉为“红薯大王”,为粮食安全做出过突出贡献!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种粮要丰产,科技是关键。灌阳县历来有科学种粮的好传统。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乡村能人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农业智能化科技化转型,蹚出一条农业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种粮,人才为要”,他们首先加强人才引育,形成农业科研的“强磁场”。2019年10月,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新圩镇小龙村揭牌;2022年9月,袁隆平院士超级稻永久科研试验站在桂林星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袁定阳被聘为科研顾问……多年来,全县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15人,孵化和培育本土农业科技人才160多名,持续开展水稻高产攻关和优质稻种培育。前期,灌阳已通过“3地3高”水稻新品种培育技术平台,培育出了“Y两优302”“湘两优900”及新组合星两优1219等品种,在桂林已大面积推广;选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系、不育系“星S”,合作开发了特色水稻品种“紫香优306”“红香优113”,并成功申请“一种水稻特异功能繁育技术工程”国家发明专利1项,完成1个新品种的报审及3个新品种保护等工作,形成了高产品种与优质品种、特色品种相结合的良好发展格局。

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6次到灌阳指导水稻生产,小龙村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是全国唯一建在村里的院士工作站;袁隆平院士1000公斤高产稻攻关基地之一的灌阳神农稻博园采用“超级稻+再生稻+绿肥”种植模式,连续11年创桂林单产第一,2017年“头季稻+再生稻”亩产量突破1500公斤,实现了袁隆平院士“吨半稻”的梦想和灌阳再生稻产量甲冠全球的目标。

灌阳县农业局研究员罗标积极帮助贫困户和种植大户发展农业生产,推广绿色植保、农药减量增效、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防控等技术,确保农业生产丰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被誉为“植物医生”“杀虫王”。曾先后被评为桂林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普查先进个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作物病虫防治先进工作者。

“紧跟创新,大胆应用”,灌阳县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应用,形成农业生产的“强心剂”。同时,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进步,为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文 雁 余旭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西广昌:抓深抓实调查研究 推动组织工作提质增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