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江西

易炼红    2022-09-26 16:16:45    民主与法制周刊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我们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智慧,彰显了我们党厉行法治、奉法强国的坚定意志,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为我们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江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准确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高度政治自觉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理论风格、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全面准确领会,切实在学思践悟上下功夫,推动学习贯彻不断走深走实。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其重大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这一重要思想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中国法治建设实践,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又适应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解决中国法治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作出了重大原创性、集成性贡献。充分体现了党领导法治建设非凡历程和宝贵经验的理性升华。党的百年历程是党的百年奋斗史,党的百年奋斗史包含着百年法治史。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实践,在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红色法治基因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进行高度总结提炼和系统升华,全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系列问题,是党的法治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与智慧结晶。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切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其精髓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吃透基本精神,把握精髓要义,做到融会贯通。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①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根本道路选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②,科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自信、保持定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半点含糊。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法治思想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强调要始终把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放在第一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充分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不断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其实践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有鲜明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蕴含磅礴的实践伟力。我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很重要的一条是得益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我们要准确把握其实践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推进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为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注入强大动力。指明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述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科学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法治建设规划了路线图。我们要坚持对标对表,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前后衔接、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让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新赶考路上法治建设的使命任务。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增强坚守法治、厉行法治的政治定力,坚持不懈深化法治建设实践,努力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解决法治建设重大问题的现实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解决问题为牵引,科学解答了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问题。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和群众期待,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忠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全面依法治省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江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改革攻坚,勇于探索创新,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推进各领域法治建设,推动全面依法治省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构建全面依法治省“江西体系”。充分发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职能作用,健全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制度机制,使全面依法治省在“统”上更有高度、“筹”上更有力度、“推”上更有深度。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成立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4个协调小组,市县两级党委、省直单位党组(党委)均已成立全面依法治省(市、县)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各地各部门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普遍设立了实体化、一体化办事机构,构建起了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体系。健全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制定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工作规则、协调小组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建立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制度、法治工作重要决定和方案备案工作制度、督察工作实施办法等重要制度机制,有效加强统筹协调、督察考评、信息报送等工作。每年制定全面依法治省工作要点、考评细则,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合力不断增强。打造推动落实的平台载体。深入开展“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主题实践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作为“项目化、菜单式”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推进公开公示、民主决策、减证便民等七个方面,部署开展了19项重点任务,共推出法治为民实招硬招4514条,实施法治为民项目工程1495项,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不断提升。

全面打响法治营商环境“江西品牌”。牢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把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大力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全面打响“江西办事不用求人、江西办事依法依规、江西办事便捷高效、江西办事暖心爽心”的营商环境品牌。在完善营商环境法规制度上下实功。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法规规章立、改、废、释力度,加快补齐制度短板,不断完善营商法规规章制度体系。近年来,先后制定修订《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推进企业破产地方立法配套,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地方立法,构建科学系统完备的监管制度。在推行公正审慎执法监管上出实招。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建立综合监管机制和重点监管事项清单,清单之外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互联网+监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监管,“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让监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无处不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柔性执法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在南昌、上饶等地探索推进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予行政处罚,助推行政执法“刚柔并济”,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在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上用实策。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深化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加强羁押必要性审查,出台优化营商司法环境依法支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等措施,坚决防止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依法有序规范全面推进涉案企业合规管理。深入推进全省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涉非公经济控告申诉“检察长接访月”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上见实效。深入贯彻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扎实开展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妥善处理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铁拳”“蓝天”等专项行动,加强对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特色优势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充分展现法治服务的良好效用。

全力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江西模式”。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我们以深化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五型”政府建设为引领,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为抓手,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着力优化重点领域法治供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政府立法质量和效率并重,增强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加强法治供给,以良法促善治。坚持服务大局,回应民生关切,创新立法模式,加强生态文明、文化强省、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立法,在全国率先出台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税收保障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规章。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先后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养老服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推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赣服通”迭代升级,全面推行延时错时预约服务,全省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着力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深化行政执法综合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积极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形成联通互动、合成作战威力。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全省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制定《江西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制度规定,全面推动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征求意见、部门协调、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结果公开等决策程序落地,切实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率先在全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充分发挥“法律智库”智囊作用。

切实擦亮基层依法治理“江西名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夯实基层依法治理基础,深化法治创建实践,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稳定的能力水平,探索符合江西实际、具有江西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抓好创新试点。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在全国较早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涉稳突出问题分类归口处理,深化源头防控、排查梳理、分级预警、多元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有效防范重大矛盾风险、解决疑难复杂问题。2021年全省化解矛盾纠纷54.73万件,成功率99.76%。精心培育社会治理品牌,探索创新红色治理,将红色基因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鄱阳湖区由乱到治,湖区联谊联防机制不断完善,“大湖治理”江西品牌更加响亮。打牢基层基础。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将创安护稳促和谐落实到基层、把矛盾隐患解决在基层。精细化加强网格管理,在全国率先出台网格划分管理地方标准,全省69394个网格按照“全要素”要求,规范处置非法集资、消防安全、禁毒宣传、城市管理等社会治理事项,8万余名网格员在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行一户一名“法律明白人”。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颁证上岗“法律明白人”613.98万人,培养骨干91.31万人,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维护民利民安。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基层依法治理的第一信号,深入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出台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的若干措施,打掉一批黑恶犯罪团伙,查处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分子和“保护伞”,连续16年获评全国平安建设考评优秀省,2021年全省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分别达98.53%和98%。融合解决民生民安问题,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依法惩治涉众型经济犯罪,坚决打击金融领域、扶贫领域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群众深恶痛绝的犯罪,全力护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担当开拓法治江西建设新境界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群众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与日俱增,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以依法治省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治理之效、护航之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铸牢法治之魂,始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省全过程和各方面。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省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突出党的领导在法治建设中的全局性、统领性、根本性地位,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法治建设的强大动能和根本保证。压实法治建设责任链条。加强省委对全面依法治省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强化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建立健全清晰有效、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健全各级党委领导依法治省(市、县)组织机构及工作体系,压紧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细化明确专责部门具体责任,推动法治江西建设向纵深发展。完善法治建设制度机制。健全与各协调小组的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快建立重点法治工作专项督办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健全全面依法治省考评机制,加强法治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全面依法治省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法治江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夯实法治之基,努力让宪法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宪法性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就诞生在江西瑞金。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弘扬优良传统,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理念。深刻认识到我国现行宪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讲好宪法故事,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让人民群众从心灵深处增进法治认同、情感认同。全面落实宪法相关制度。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接受人民监督。健全宪法监督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有关方面拟出台的法规规章、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如何适用的,都应当事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合宪性审查,坚决做到符合宪法规定、宪法精神,保证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有力有效。积极营造学宪尊宪浓厚氛围。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带头维护宪法权威,带头依照宪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运用国家宪法日、法治教育培训等载体,推动宪法法律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网络,让人民群众既感受到宪法权威和尊严,又感受到宪法温暖和魅力。

强固法治之本,切实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良法善治守护老区人民高品质生活。发展更充分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依法治省有机结合,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彼此贯通的制度机制,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统筹推进人大、政协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深入实施“街道议政会”“民情恳谈会”等新机制新方式,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法治实施的渠道,最大限度凝聚民心、体现民意。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巩固拓展法治政府建设成果,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以良法善治夯实“办事依法依规”底板,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健全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基层解难题”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有更多获得感。发挥江西丰富红色法治资源优势,加大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阵地,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水平。保障更公正的执法司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确保执法司法在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内运行,坚决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健全“诉调对接、访调对接、警调对接”机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增强执法司法透明度,深入推进审务、检务、警务公开,加快建立统一的法治江西信息平台,规范基层执法司法,以阳光执法司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汇聚法治之力,善于以法治思维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我们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防范风险、治理风险,聚焦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凝聚法治力量,织密法治之网,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善用法治思维化解政治风险。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可能带来的政治安全风险和挑战,深入推进反渗透、反破坏、反颠覆、反分裂斗争,坚决依法防范打击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以及暴力恐怖活动,深化意识形态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筑牢国家安全坚固屏障。善用法治思维化解金融风险。密切关注和妥善处置经济下行可能引发的风险,加强对涉金融犯罪案件的侦办力度,依法重点打击非法集资、内幕交易等经济犯罪,规范资本运作和严惩金融腐败。充分发挥法律引导规范作用,加强对直播带货、网红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善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风险。紧盯社会民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风险点,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提档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涉枪涉爆、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强化对重点场所、重点物品、重点人员的动态管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对房地产、教育、特殊利益群体等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先、化解到位。善用法治思维化解网络风险。全面落实网上打防管控一体措施,加强网络负面舆情引导工作,深入开展网络专项治理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传销诈骗、跨境赌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活动,严厉惩治利用网络造谣传讹、散布有害信息等不法行为,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厚积法治之势,不断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锻造好过硬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我们要牢牢把握法治专门队伍鲜明的政治属性、职业特性,大力推进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治专门队伍。筑牢政治忠诚。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法治工作人员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忠实实践者、积极宣传者。提升素质能力。健全法律职业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准入、培养和管理等环节的监管,严把法治工作队伍素质提升源头关。建立省市两级法治人才库,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者特别是律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涉外法治人才。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动从农村向社区、园区等拓展延伸,不断提升基层法治队伍能力水平。锤炼优良作风。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用纪律规范约束法治工作队伍的言行。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坚持从严管党治警,大力整治顽瘴痼疾,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健全完善政治轮训、执法监督、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等制度机制,涤除歪风陋习,涵养新风正气,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全面锻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过硬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基层治理创新的五个支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