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电力系统作家何红梅推出纪实文学作品集

《热血作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电力故事

本刊记者 何娟    2022-09-02 16:37:29    《人民周刊》

“‘这个夏天全靠空调续命’,很多网友都在网上这样说。最近全国多地发布高温预警,为了保障大家正常用电吹空调,电力工人经常要穿着厚厚的屏蔽服,在烈日下爬上几十米的高空带电抢修,持续3个多小时……”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集《热血作证》在京举行分享会,湖北荆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工邢金晶的一段发言,让偌大的会议厅陷入了安静。

《热血作证》由电力系统作家何红梅历时5年创作完成。从荒凉无际的沙漠到冰风刺骨的塞北,从陡峭偏远的山区到海拔5357米的西藏“无人区”,她以“在场者”的深度体验,深入电力建设的火热现场,倾情讲述电力人为百姓守卫光明的热血故事。

 

 

追光之旅  “长征”之路

没走过的路就没有发言权

“要写好他们真的很难,因为他们真的很平凡。”怎样凸显平凡群体的不凡之处?怎样传递一座座铁塔背后的温暖?对于电力题材,何红梅一开始是拒绝参与的,因为她自己就是电力系统的一名财务人员。作为“局中人”,何红梅觉得同行们的工作是枯燥、单调、疲惫、艰辛、机械的。因此,她在业余时间选择弹琴、写诗、作画、赏花,亲近自然怡情文化,工作与生活有着鲜明的分水岭。这种认知层面的分水岭,则发生在6年前。

2016年6月,中国电力作协“重走红军长征路光明行”活动,从星火燎原的江西启航,经贵州、至四川、穿二郎山、过泸定桥……最后抵达康定甘孜。何红梅就是这条“长征路”上的一员。走罢全程,电力行业的文学梦,也从她脚下生根发芽,在她心里星火燎原。

“重走红军长征路光明行”的最后一站甘孜,在2020年全面接通大网电,并于同年搭上互联网快车,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打卡地。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甘孜青年丁真,因为一个人带火一座城,被网友们调侃为“全村的希望”。对此,他曾回应称:电才是全村的希望。在《热血作证》一书中,无数个“丁真”得偿所愿,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先后成为他们的“家庭成员”,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未来都被光电照亮。

一座座铁塔连接着一根根电线,像是血液连接着器官,相互作用,产生造血功能。“我们的电力工人,就是铁塔与电线的中枢大脑。”当人们在灯光下享受岁月静好,电力工人或许正在被恶狗追咬、与草木摩擦、跟山石碰撞,一道道伤疤都是一个个勋章。“坚硬的铁塔尚且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蚀与摧残,何况是我们的工人兄弟呢?”何红梅想,潜行在无人之地的电力工人,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我追赶着他,像追赶着一座铁塔。”向着光的感召,何红梅往西深入海拔高达5000米的藏区,与工友们在稀薄的氧气下共同呼吸;往北行进至气温低达零下30摄氏度的冬奥会场,与工友们在残酷的风雪里感受悲喜。“我肯定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没有走过的路,就没有发言权。”

不善言辞、沉默寡言,是何红梅对电力工人的“刻板印象”,但行动的力量总比语言更强大。“巡线的电力工人和当地的山民都是很好的朋友,有些山民也是光明守护者的一分子,有工友会在农闲的时候接山民老人进城游玩……”或许,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与荒漠,在蛇虫出没的山林和草丛,在沉默无言的铁塔下,在喧嚣奔腾的洪流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温暖小故事,弥散消失在不为人知处。但是,工友们身体力行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突破女作家的表达边界。

 

傲雪红梅  柔情战士

女性视角书写热血故事

习惯游走于荒野和深山的电力人,来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又该如何自处?武汉军运会、北京冬奥会期间,何红梅同工友们一起,保异乡的电,守心中的梦。作为巡线保电队伍里唯一的女性,她也展现了更多的细腻与柔情,“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我经常想,他们是孩子的父亲、也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也是丈夫的妻子,我便更想与他们亲近”。这种独特的女性关怀视角,帮助她获得了工友们的认可与肯定,“我拥有了一批‘钢铁直男’的友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这或许是女作家的本能与优势。《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指出,“何红梅的采访,不是强势地索取挖掘,而是静静地感受,默默地拍下背影。写一个人转身之后的宁静和无言,比正面描述更有艺术感染力,这也与电力人的精神品格高度契合。”

谈及自己在藏区挂职的经历,中国作协办公厅宣传信息处处长王志祥感慨女性作家的艰辛与不易。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则通过视频连线,表达对何红梅创作精神的赞誉,高呼她是“傲雪红梅,人如其名”。

“作者以鲜明的女性心理和情绪特征,以强烈的散文化的词汇、绵密的抒情态的审美气质,表达着内心丰富的情愫。”在阅读《热血作证》期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影曾数次站在窗边凝视黑夜。“仿佛看到远处起伏的山峦间,有一个或几个电网人,披星戴月在路上。不知名的人物在作者笔下闪闪发光,不少章节看得我眼泪澿然。”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张子影追随电力人的脚步深入灾区,见证了震后北川的第一只电灯,照亮光明和温暖,点燃生命与希望。她的这段回顾,同样让与会嘉宾听得眼泪澿然。

每当何红梅冲在保电一线,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玉娴就时常为她捏着一把汗。武汉疫情期间,何红梅成为密接者。北京冬奥会保电,她又数次以身犯险。“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她与确诊患者几乎是直接接触了。为了参加冬奥会,自己二氧化碳中毒也不告诉我们,直接带病上岗,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我现在都心有余悸。”

万里长江流荆楚,千年文脉润古今。荆楚大地生生不息的山川之气和创新进取的人文之美,为何红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和文学灵感。在这片沃土上,国网湖北电力聚焦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化人,在赓续文化基因中凝聚国网精神,在坚守文化自信中创造国网价值,在增强文化自觉中激扬国网力量,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热血作证》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凝聚国家电网磅礴之力,聚焦万千电力人博宏之声,仰观劳动者挥汗天地的豪情之大,俯察平凡人逐梦追光的梦想之长。”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工会常务副主席张珊珊说。

职工代表邢金晶告诉记者,他在《热血作证》一书中看到了很多同事的影子,在字里行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我们有很多电力特种兵,基本都是男士。而何红梅老师在现场的工作状态,穿工服披甲上阵,就像一个女战士。”何红梅也在致辞中表示,书写工友们朴素的美和人性的光辉,帮助自己完成了精神的重塑。“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带着工友们一起参加读者分享会。希望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文化活动,可以激扬工友们的精神意志,体会作为一名电力人的成就感、幸福感、荣誉感。”

 

2016年8月,在湖北省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清江南岸的叹气沟,十几名电力一线员工背着沉重的农网改造器材,沿着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上百级的陡峭台阶艰难前行。李萍摄

 

光明赞歌  精神洗礼

《热血作证》回应《灯的渴盼》

“一盏没有电源的灯,静静地悬挂在阿里乡间,灯泡被主人一天天擦拭,在月光下闪烁着焦灼和渴盼。没有电流来点亮钨丝,灯泡悬挂着一天又一天……”在《热血作证》分享会上,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当众朗诵了自己的诗歌《灯的渴盼》,他深情感叹:“何红梅的《热血作证》,回答了我19年前的问题,‘会亮的,一定会亮的’!”

2003年,高洪波带领一批作家、摄影师、书法家、词作家团队深入藏区采风。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地区,一盏没有电的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年后的今天,《灯的渴盼》得以实现,电的火光照亮了阿里草原。

“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期间,我们带领100多家中外媒体观摩无人机巡线保电,见证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魅力……”同样欣喜的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她在会上分享了不久前在陕南地区领略的当代中国电力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蓬勃发展的行业生态,顷刻间振奋人心。电力文学应该如何探索新时代的表达,向广大受众传输光明与能量,也引发诸多行业学者的共鸣。

面对抗疫、抗灾、冬奥等宏大的主题,何红梅拒绝站在高处引吭高歌,而是用心用情用力落笔于小人物,饱含深情与热血书写平民英雄,将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变成一行行厚重的铅字。在书中,普通人的工作生活与行业的发展变革、大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认为,《热血作证》不仅是何红梅本人完成的,也是书中那些奋斗着的电力人齐心协力完成的。“何红梅通过艰苦的跋涉,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文学长征,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电力人执着坚守、努力超越的奋斗之美、精神之美。”

“电力是系统化、程序化的,文学是个性化、感性化的。传统观念认为,电力与文学相去甚远。何红梅拉近了两者的距离,她写人的灵魂和内心,而不是一以贯之写成总结材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任林举认为,何红梅突破了工业题材坚硬的文化外壳,将《热血作证》打磨成了一部行业典型作品。他在分享会上呼吁:“越是条件艰苦的工作单位,越要用心用情做好文化建设、展现人文关怀,用更多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体现一线工人的精神和品质。”对此,电力作家冷冰深有同感,她直言羡慕湖北电力公司、荆门供电公司对何红梅的支持,“电力的技术属性难以让人写清看懂,何红梅推出《热血作证》,写出了普遍的情和个性的人,以自己的热血浇灌文字,浇灌电力文学的沃土,无疑为电力作家们提供了启示,做出了榜样”。中国电力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潘飞也在会场给予了热切回应:“电力是能源,电力是火光,电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我们也将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建设好广大电力作家的精神家园。”

电力人翻山越岭点亮万家灯火,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发着自己的光。采风途中,何红梅通常面临诸多路线选择,她总是悉数全收。“苦难并不值得歌唱和传颂,但是一定要走他们走过的路,吃他们吃过的苦,才能写出电力人的神与形。采访和写作,没有捷径可走。”

巡线保电的路上,同样没有捷径可以轻松抵达。草木疯长,沟壑密布。迷路是常有的事,甚至连路都看不见。何红梅深爱花草,在她的笔下,万物有灵,植物与人物可以彼此共情,“他们都让我看到坚韧不拔的生命的力量”。鲜花盛放,野果飘香,在何红梅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献给电力人的礼物。植物们向阳而生,电力人追光前行,“走过的地方都有光明和温暖,巡线像是通往梦想的旅途”。

(《人民周刊》2022年第15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文博事业贡献出版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