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融媒体新闻这样做》:

探析融媒创新发展

董华茜    2022-11-02 14:18:10    《人民周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媒体新闻这样做》一书通过对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的解析,记录媒体融合赋能中国新闻实践,构建新闻传播教育新图谱的景观变迁,能够对新闻工作者、研究者,以及传媒学子提供借鉴。

 

 

融媒精品撬动创新发展

媒体融合,已然成为书写中国新时代新闻话语变迁、技术革新、观念迭代和传播策略演进的关键词。一方面,它印刻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媒体转型创新的指引;另一方面,它标志着独特的中国新闻实践观、技术观和传播观,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映射。中国记协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新闻界的桥梁纽带,肩负着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的责任使命。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以内容创新创优为重点,对历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选取了一批彰显新媒体时代记者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全媒体现场报道、一批代表媒体融合新进展新水平的创新创意成果,通过作品创作者访谈、内容解析、专家分析等方式,重点分析优秀获奖作品的创作经验和规律,将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先进性和探索性的融合新闻作品结集成册。

本书不仅充分展现了媒体融合赋予中国新闻实践的强大创新驱动力和时代影响力,而且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构建全新的知识图谱与学理场域添砖加瓦。

 

第30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中国24小时》(图片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新闻生产镌刻发展印记

《融媒体新闻这样做》对历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优秀获奖作品的创作经验和规律。本书共有三大亮点。

第一,方法论与案例充分结合,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和教学的专业书。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中首次设立媒体融合奖项。本书共有七章,除第一章对第28届至第31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进行评析外,其余各章均方法论先行,针对不同类别的融媒体作品,从主题呈现、语态转变、视听表达等维度深入概括总结创作规律,并结合丰富、优秀的获奖作品解析,提纲挈领、通俗易懂地展现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创作路径,对新闻实践和教学研究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第二,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兼备,高度概括凝练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印记。本书点面结合,视角全面。开篇第一章对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进行概述:第28届开启融合精品新局;第29届作品稳中求变,深度探索;第30届突出以新闻导向为体,以用户思维为要;第31届进一步聚焦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纵深进路,纵向展现了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进程和新闻生产与时俱进的改革成效。第二章至第七章根据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的子类别,以新媒体形态下新闻的新类别为体例,针对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界面报道、融合创新进行横向研究,兼具纵深性和丰富性。

第三,深度把握新闻生产的变与不变,帮助增进对新闻业未来道路的理解。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界面报道、融合创新子类别的设立,本身就是中国新闻奖与时俱进的体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本书的所有分析均暗含当下新闻生产“变与不变”的深刻命题。在增进对媒体融合这一国家战略认识的同时,引发对行业未来发展和学术研究旨趣的思考。

 

第30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数说70年》(图片来源:“中国记协”公众号)
 

观点先睹走近融合历程

新媒体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内容高度匹配用户价值的时代,新媒体时代也是圈层鲜明、个性消费的时代,但新媒体时代更应是主流价值彰显、舆论引导与公益服务的时代。

技术赋能让新闻作品拥有更多想象空间,媒体融合正在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但技术之上,内容始终为王,正所谓融到深处,回归内容,鲜明主题和专业报道是主流媒体精准掌握话语权、发挥舆论引导力的关键之一。

题材是本地的、主题是中国的,既要具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视野,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又要切合本土视角、深耕本地资源,做出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点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而言,媒体融合作品与传统新闻作品别无二致。

所谓“融到深处,回归内容”,内容是根本,媒体融合是过程,而最终目的是让优质内容面向移动端、面向不断分化的用户,从而产生更大影响力。因此,在内容深度、满足人的需求和表现上下功夫是融合创新的本质所在。

总体而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需要新闻生产方式的全新变革,而且需要传播生态、舆论引导格局的全面升级,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各主体在其中应当各尽其力,从而形成体系化、多级式、多重心的平台阵地。

发展至今,媒体融合作品的表达形态已经基本脱离早期的“炫技”,将编创重心放在内容与技术的深度结合上,这也体现了深度发展的趋向。要做好这一结合,不仅需要内容够“硬”,还需要充分理解各技术的优势,实现与内容的精准匹配,做好“加减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川籍李氏三兄弟 笔歌墨舞颂时代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