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自强不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强劲动力

2022-12-26 12:58:06    学习时报

自强不息既是中华文明延续5000多年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基因。“自强不息”出自《易传·象传上》中的“乾”卦一节,原句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句从天之道引申开来,推演提出君子立身处世之道,意思是天道运行岁岁年年、昼夜不歇、刚健有为,君子应效法天道,也要做到自强坚毅、追求进步、永不止息。此后的千百年来,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承平时代,还是硝烟不断、生灵涂炭的战乱时期,正是在昂扬向上、奋斗不止的自强不息精神驱动下,才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深厚的凝聚力、坚韧的忍耐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才让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志气、不畏艰难的勇气、发愤图强的骨气、自信自立的底气,并不断与时俱进。
  自强不息是一种踔厉奋发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历代仁人志士倍加推崇的优秀品质。先秦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多提倡自强不息精神,其本意是要有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孔子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激励人们珍惜时光、努力进取,还曾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指出发奋好学、奋进不止是自己最为得意的品质。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曾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意为不与自暴自弃者浪费口舌、合作共事,其实就是提倡发奋努力。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没有专一的志向、潜心的努力,就无法明辨前进方向、无法获得显赫功绩,亦是强调锐意进取的重要性。此后,奋发进取深深刻进一代代中国人的骨子里,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倪宽“带经而锄”,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司马光“圆木警枕”,他们以日积月累、奋发进取的非凡之努力,载入史册,成为自强不息的典范,激励着代代中国人。
  自强不息是一种面对逆境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不为困境所滞、不为逆境所扰、不为绝境所囿,是伟人成就历史、国家铸就辉煌的必经之路。司马迁曾经在《报任安书》中梳理了历尽苦难、超越自我、成“倜傥非常之人”的古代圣贤,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既表达了司马迁以历史上杰出人物为榜样,自强不息、矢志进取的坚定决心,又是对自己忍辱负重14载终成《史记》的共鸣。自古雄才多磨难,回看中华历史,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等耳熟能详的典故,都是古人面对挫折,顶住压力,以愈难愈进、愈险愈进的坚定决心,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气魄力,为自强不息精神写下的最好注解。
  自强不息是一种源于历史忧患意识的图强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的民族,也在磨难中形成了忧患意识这一生存智慧。《尚书》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诗经》中提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周易》全篇也贯穿着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以告诫后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此后忧患意识便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都提醒着中华民族要时刻心怀敬畏、心存戒惧。纵览历史朝代更迭,只有于安定之中不忘危难,于兴盛之际仍怀忧虑,保持着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方能激发出备豫不虞、自强不息的进取心,推动国家强盛、民族强大。
  自强不息是一种始终立足自身力量的战略考量。老子曾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荀子曰,“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其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独立自主精神,提醒我们要想自强,就必须反求诸己,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也需要坚持独立自主精神,以独立求自强、谋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民族复兴面临道路选择,此时无数有识之士倡导独立之精神,比如梁启超就认为,“独立性者,孕育世界之原料也”“今日欲言独立,当先言个人之独立,乃能言全体之独立;先言道德上之独立,乃能言形势上之独立”。此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民族自强的方向和进程,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独立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外,把自强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绘就了一部独立自主的成长史,其实也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面向未来,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迈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应认识到,发展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必须要坚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保持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精气神,把千百年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动力。(韩燕丽 籍忍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共产主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