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山区在十届区委第一轮巡察实践中,倾力提升村(社区)巡察工作实效,推动解决群众关切的“小问题”,赢得民心向背的“大政治”。该区首轮巡察10个村(社区)推动解决了路灯不亮、污井盖破损长期得不到维修、小区环境脏乱差等一批问题,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拉近了干群距离。
一是健全组织,压实整改责任。实行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包联巡察工作制度,11名区委常委包联5乡镇12街道1园区(托管村)巡察工作,明确包联目标、包联内容、包联责任和工作要求。各乡镇(街道)和邯郸工业园区设立巡察整改工作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巡察专员和巡察专干各1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是细化清单,明确监督重点。将巡察村“三个聚焦”监督重点,即聚焦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聚焦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聚焦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组织力欠缺问题,细化为3大类13项监督重点59个突出问题表现,并拉出了社区巡察个性问题清单和共性问题清单。
三是科学分类,精准实施监督。该区共有村(社区)198个,其中村117个、社区81个。根据村情社情、资源、经济、人口等要素,将117个村分成经济活跃村、聚居提升村、发展滞后村三大类,分别采取“点穴式”直巡、“组团式”巡察、“牵引式”巡察。以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居民构成三个为主要考量标准,将81个社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城郊型社区、居住型社区、单位型社区和经济型社区,巡察中以街道为单位,根据被巡察社区数量,可采取“一拖二”“一拖三”等形式同步开展巡察。
四是创新方式,提高监督实效。一方面,偿试开展组组联动。在业务有关联的巡察组之间开展协作与联动偿试。如巡察区直部门和巡察村的组组之间,在检查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神病药发放、村卫生室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联合下沉、共享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坚持开门搞巡察。充分利用大喇叭、电子屏、宣传栏、微信、明白纸等形式,最大范围动员群众参与巡察,多方收集群众意见,紧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深查细查。比如,该区北张庄镇南张庄西村吃水井位于村中心,虽然吃水免费,但每天只在早5点至7点送水,村南头北头水量小,部分村民接不到水。通过巡察组推动,村委新购深水泵1台,整修供水管道,供水时间由原来两小时延长到三个半小时。村民说:“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喝、没水做饭了。没想到前两天刚向巡察组反映,今天就帮助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么多年吃水难的问题!”
(责编:屈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