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队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段服务,和煦阳光,温暖矿区
一份奉献,潺潺泉水,源远流长
热情干练的“小红帽”,活力四射的“红马甲”,一抹抹鲜艳的“爱心红”……一个个忙碌的背影活跃在山东能源柴里人的身边,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一抹“红”来自哪儿,他们又都是谁?
“静态动态”一张网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山东能源集团柴里煤矿以奉献企业、爱心助人为宗旨,成立“点亮心灯·爱心接力”志愿服务队,这400余名志愿者分布在矿区的角角落落,主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用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和切实的行动,努力化解“心结”,呵护点亮“心灯”,造就矿区璀璨星空。
“小李,原来你是学计算机的,今天可算帮我大忙了!”综采二区巩超的母亲拉着志愿者的手连连道谢。
原来,今年元月初,“点亮心灯·爱心接力”志愿服务队员正在巩超家,筹备拍摄“亲情护航助安全”短视频,中途巩超母亲杨阿姨突然大叫“不好、不好,我正要给孩子们下载打印学习资料呢,电脑突然蓝屏了……”
“是不是电脑有病毒?”志愿者小李边说边检查维修,“这个电脑需要重新做个系统故障排除,再安装个驱动。”一个小时功夫,电脑不仅恢复,运行速度也倍增。“今天你们来给我拍视频给儿子‘表白’,现在我要对你们‘表白’才对,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杨阿姨竖起大拇指。
该矿整合全矿优质志愿服务资源,通过公开招募、个人申请、组织审核等方式,吸纳专业技能扎实、服务意识强的职工、家属、党员、团员等,组建青年突击志愿服务队、关爱空巢志愿服务队、亲情助安志愿服务队、弱势疏导志愿服务队、困难帮扶志愿服务队、异地暖心志愿服务队等六支志愿服务队伍,对特困家庭、空巢老人、弱势群体、先模榜样等群体进行“静态+动态”帮扶,探索出了职工“点单”、志愿服务队伍“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四单工作法,为志愿服务精益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服务职工“零距离”
“我们机电设备制修厂近期退休的骨干很多,现在人手紧缺,志愿者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队突击,可帮了大忙!”该厂党支部书记刘进水说。
他们协助基层单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解决实际困难,个个奋勇当先,在紧急关头,第一时间集结、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尽力为基层缓解工作压力,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爱心红”。
该矿推进实施“156”服务网络机制,以“点亮心灯·爱心接力”志愿服务行动为依托,设立“五大”服务站,投身医疗义诊、水电暖维修、心理疏导、普法维权、文体娱乐、家政服务“六位一体”志愿服务,形成纵横交织的服务网络格局,根据职工不同需求提供及时贴心服务。
“那天上井后,我被老婆的信息刷屏了,元宵节期间跟班,志愿者陪着我的家人热热闹闹过节,看着照片上老父亲的笑脸,我心里感激之情大于感动!”综采一区党支部书记张峰正月十五期间正遇工作面过断层,连续6天下8个井,放弃家人团聚,带领生产骨干坚守在井下一线。“点亮心灯·爱心接力”志愿服务队深入一线职工家庭,及时送去关心和温暖,用实际行动点亮各盏家灯,更点亮一盏盏“心灯”。
热心帮扶“有温度”
“我印象特别深,那天下着鹅毛大雪,两个穿着红色马甲的小姑娘来到我们家,畅聊了两个多小时,给我录了人生第一段VCR,我和老伴每天都要看一遍……”眼眶泛红的张大娘说道。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志愿者们走访调研他们的亲属,倾心沟通,做好后盾。并自学制作了短视频,让奋战前线的每名“战士”能够及时接收到家灯带来的信号,带着这份暖心的期盼,守护矿山,照亮前行之路。
与此同时,针对“三违”人员开设沙盘模拟、减压游戏等心理疏导;以节假日、生日等为契机,对家在异地的职工组织开展集体生日、联谊会、送他们回家过年,为他们送上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对低保边缘户、单亲困难职工等特困家庭采取专项帮扶和分类帮扶、定期帮扶和应急帮扶的方式,为他们工作、生活、医疗、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提供经济和其他帮助;对赴外开发人员的留守家庭,通过热心帮助、结对帮扶、亲情陪伴等多种形式,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共同打造让在外职工放心,留守家属舒心的温馨大家园。
把责任“担”起来,把精神“扬”起来,把作用“活”起来,把善意“传”起来。自今年成立以来,“点亮心灯·爱心接力”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0余次,参与志愿服务人数300余人次,为500余人次提供服务,志愿服务让矿山更加有了温度。(刘光贤、宋治国、李想、李冰)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