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干部只要‘以百姓心为心’,我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我们把初心生长在老百姓的心坎里,我们党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这是潍坊市教育局驻高密市南斜沟村第一书记赵徽的切身感受。驻村半年来,他参与化解4起矛盾纠纷,且都与树密切相关。
九棵白杨树
2021年10月31日,赵徽作为第一书记入驻高密市大牟家镇南斜沟村。驻村第一周,他便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几位村民提出,请赵徽协调砍伐村里的九棵白杨树:“春天,杨絮像一团团棉球到处游荡,好几位邻居对此过敏。其中,一位邻居的儿子、儿媳在烟台工作,因为杨絮过敏甚至不敢回家探亲。”
多年来,几户村民曾反复投诉,镇村干部多次找杨树的主人做工作,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杨树主人认为树是老人亲手栽下的,现在数十年了,具有纪念意义。
如何破题呢?他采取了“造舆论、订制度、建感情”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他策划发起了“名师大家惠乡村活动”,把第一期的主题确立为“美德是最好的风水,礼让是最好的美德”,利用周末时间,邀请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和市司法局来村里专题讲座,倡导“宽容礼让”的精神。此后,每月举办一期基于村民文明素养提升的惠民活动。第二步,制定新的《村规民约》,逐户征集村民意见,把“六尺巷”精神纳入村规民约。第三步,设立“评优树先”项目,开展“找优点”活动。针对杨树主人是当地著名企业家、曾为村里做过公益的情况,单独为其设立了“特别贡献奖”,邀请市县有关领导为其颁发了奖牌。春节前,他还托书法家为其题字题词,请村支部书记联系该企业家,表达前去登门拜访的意愿。
最终,杨树主人同意砍伐这九棵白杨树。4月15日,该村完成了九棵杨树的砍伐工作。
有人曾提醒赵徽,包村工作主要考虑面向村集体的大事,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和个体小事,尽量不要去管。他认为,赢得民心,更要关注面向个体的需求,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只有把每个百姓不同需求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棵榆树
2022年3月25日下午,雨后,赵徽把给村里捐赠的电脑等电子设备安装好后,准备到村里转转。这时,一位60多岁瘦高个的老妇人,来到他的办公室,投诉邻居家的榆树:“每当刮风时,榆树枝子会撞击自己屋脊和房顶的瓦。我找过邻居多次,邻居不搭理我,好几次甚至差点打起来”。
赵徽找村委的三位同志了解情况,得知村里之前曾给这位老妇人家很多帮助,曾给她家出资几万修过房子。但是这位妇人和邻居之间的矛盾,也是由于她好多事情不让步造成的,所以村委没有及时给调解该矛盾。
赵徽和村委沟通后达成共识:做干部的,要有境界和格局,不能因村民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就不给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无愧于百姓即可。经过该村的工作,榆树主人的儿子主动爬上树,把戳着邻居屋顶的树枝子剪除。
马上就种泡桐树
2021年11月23日,赵徽带领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去高密林场参观考察,就国家科技成果奖“新型四倍体泡桐”种植项目磋商交流。为论证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他征集了村民的意见。一位的50多岁的村民立即表态可以立即回家挖树空栽种泡桐树,但需要帮她解决一个难题:村北自家的责任田进不去了,邻居不让其从原来预留的道路走。原来,这位村民因为邻居之间争“地边子”曾经惊动了派出所、司法所,还差点闹出人命——邻居的老头曾经拿着镢头,要劈这位妇女家的儿子。
包括支部书记在内的村委同志,都多次就这事做过调解工作。但是,双方各不相让,所以一直没有解决。赵徽跟村两委成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咱们不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放任自流可能酿出大祸。最终,经和班子成员磋商,委托一位村委委员出面通过“置换地块”的办法解决了这个纠纷。
因为土壤等原因,赵徽没有推进栽种泡桐树的计划。但是通过这件事他得出三个感悟:干部只要“以民之忧为忧”,真正为村民解难题,群众就会真正拥护我们、支持我们;对于一些拿不准的项目,作为第一书记就不要越俎代庖去强求推动。要想还给百姓一片蓝天,第一书记要把决策权留给群众和两委会;干部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不是来自空洞的说教,在处理矛盾纠纷和攻坚破难的高风亮节和实际表现,才是团队健康成长的指南针和事业发展的加速器。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