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恩阳区委区政府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两山”转化相融合,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实施“三区同建”“三治融合”。其中,该区万寿村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美丽新村百佳示范、四川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守护一方净土,望山见水记乡愁
恩阳区委、区政府坚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力守护好万寿的蓝天、碧水、两岸青山。
万寿村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清洁能源推广为重点,组织全村338户村民接通天然气、沼气清洁能源;在村主要干道安装150盏太阳能路灯;13家餐饮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设立秸秆综合利用回收点1处,实现蓝天白云常在。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为重点,严格落实“五有”举措(有垃圾收运设施、有清扫保洁人员、有再生资源回收点、有村规民约、有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污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该村强化林地保护,巩固多年形成的原生态林地资源,森林覆盖率保持65%以上。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打造以万寿养生谷环线为主的“美丽乡村带”,栽植各类花卉5万株、观赏桃树200亩、彩叶林260亩、阔叶风景林木2万余株,绿化率保持在80%以上。
坚持三区同建,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坚持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产业园区“三区同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旅融合、“接二连三”,高质量发展。
创新资源管理模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全面盘点农村闲置房屋,依法进行确权颁证,对50年以上老宅老院进行保护性修缮,推行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经营、“公司+集体”租赁等模式,发展精品民宿30家,万寿村成为区域性民宿品牌“巴山民宿”首发地,“张家院子”入选全国民宿示范单位。2017年,万寿村率先以山林、溪沟等集体资源量化入股,引进企业合股联营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7.42万元,人均分红210元。
依托绿色无污染的水土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农业开发公司,投资1.5亿元,发展生态农业,新增万寿糙米、富硒油菜等优质粮油600亩,草莓、芦笋、蜜桃等有机果蔬800亩,喂养生态肉牛300头,有效推动种养循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农户实现就地就业,在农产品增值价值链中受益。例如建成大米加工厂和酿酒厂各1个,吸纳本村及毗邻村劳动力24人;生产的万寿大米、万寿烧春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实现纯收入4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450元以上。
挖掘万寿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寿”文化内涵,建成长寿展览馆,打造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度假观光综合体,成功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耕读传家书香恩阳”等活动,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被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专题报道。
突出三治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出基层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模式,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坚持民主自治,树牢从我做起的观念。万寿村紧扣“美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目标,教育引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推行门前“五包”制度,构建环境保护“十户联保”微网格,推选的联户长负责网格内村民的环保宣传教育、督促、秸秆禁烧监督,确保环保工作落地落实。
强化普法教育,增强人人有责的意识。万寿村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入村规民约,以法律“七进”活动为载体,全面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依托村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生态环境保护节目5个,组织村民学习政策法律、畅想发展愿景等,达到寓教寓乐。
促进多元结合,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万寿村采取院坝说事会、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登门交心、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环保的意义,引导村民形成爱护环境的观念。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文明家庭”评比活动,使每个家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受益者。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