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基层治理的痛点。河津市下化乡把打击非法盗采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打造执法铁军,建立网格“前哨”,赋能“云端”监控,彻底铲除非法盗采土壤,探索出一条山区资源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的新路径。
一支铁军管执法
下化乡地处河津市西北端,北接乡宁,西临黄河,辖9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国土面积8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山区乡镇。一直以来,该乡综合行政执法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导致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私采乱挖问题频发。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坚决扛牢“党建+综合行政执法”主体责任,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为主任、人大主席、纪检书记为副主任的执法委员会,统筹协调执法工作。成立机关支部综合执法党小组,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应急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统筹行政和事业、派驻和下设等不同身份人员,组成了一支12人的综合执法队伍,积极推进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编制执法清单,对照33项执法事项,落实执法职责。按照市委出台的《市乡两级综合行政执法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乡镇统一指挥协调,市乡村三级协同,上下联运,全域覆盖,综合行政执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张网格覆全域
下化乡针对综合行政执法基础不牢等问题,在全乡建立26个网格党小组,将642名党员划分到责任党小组,聘请55个辅助网格员,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特别是安全生产和打击非法盗采工作,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和网格员全程参与。发动党员和志愿者300余人,参与到安全生产和非法盗采重点区域的隐患排查和宣传引导工作中,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依托这张覆盖全域的铁网,发起一场打击私挖乱采的人民战争。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引导、鼓励社会公众依法举报非法违法采矿案件线索,及时发现、制止、查处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同时设立举报热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对举报的非法违法采矿线索一经查证属实,根据违法事实的严重性,违法案件罚没收入数额,对举报人给予5000-300000元人民币的奖励。
一山遍布“千里眼”
结合山区点多面广、地形复杂,人防力量有限的特点,下化乡充分利用高科技设备,赋能云端监控,打造技防长板,弥补人力不足。在全乡10处进山口及重要路段安装高清和360度无死角摄像头,协调当地5家煤炭企业装配远程监控设备,对辖区资源范围和外运煤仓进行远程监控。将24小时实时监控画面全部上传至派出所总控室,统一监测,统一调度。对所有过往车辆进行电子抓拍,查验确定车辆信息,经市乡两级执法队综合研判后,对正常运营车辆予以放行,对涉嫌违法车辆依法进行查处。
一套机制保长安
针对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这一重点,下化乡党委坚持一手抓综合执法,一手抓机制保障,探索出“八个三”工作新机制。即:绘好“三张图”,先后制作出《打击私挖盗采重点资源分布图》《干部包联责任图》《整治任务作图》,实行挂图作战,责任到人。建立“三个清单”,即日常排查清单、干部包联责任清单、整治任务措施清单,明确任务职责。成立“三支队伍”,即乡、村、组、矿干部巡查队伍,党员和志愿者宣传队伍,乡综合法队伍,坚决做到露头就打,绝不手软。深化“三种巡查方式”,全民日常参查,执法队日夜巡查、纪委督查,确保巡查全方位、无死角。抓好“三个重点”,紧盯重点区域、把握重点时段、紧防重点人群,实行重点监控。采取“三项措施”,对废弃的72个井口应绿尽绿、应堵尽堵、应毁尽毁,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坚持一天一汇报,三天一回头,五天一调度。严把“三个节点”,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巩固深化,实现“三零”效果,坚决做到对非法盗采行为零容忍,排查人员零事故,非法盗采行为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