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不时出现的雷阵雨天气让空气稍显闷热。在兰西县临江镇荣河村“水稻公园”的田埂上,村党总支书记杨金友再一次开启了他的巡田之旅。
清晨的稻田里依稀可以听见蛙声阵阵,踩着湿润的泥土,杨金友出发“晨练”。本是简单的活计,他却格外的认真,好奇、担心、更多的是责任,与众不同的感觉,源自这片稻田里养着10多万只小螃蟹。今年是荣河村第一次开展蟹稻养殖工作,按照杨金友的说法,他巡的不是水稻田,而是“责任田”与“致富田”。
决定小试牛刀源自机缘巧合。4月份,临江镇组织开展了“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邀请了县里稻田养蟹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范士涛讲解种养技术。
“当时听课的时候我就想,专家说他家的水田用的是小井水,我们村的水田都是呼兰河水灌溉,水中的营养成分比小井水好很多,岂不是更有利于螃蟹的生长?如果能把农户组织起来利用稻田养蟹,这可是一条增收的好途径。”杨金友颇有感慨地说道。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在得到临江镇党委政府的肯定和鼓励下,杨金友说服了合作社的47户农民参与蟹稻种植,创建了千亩蟹稻种养殖基地。
吃蟹容易,养蟹难。这些八条腿的小家伙儿虽然是餐桌上的常客,但是想要养好了并不容易,经验和技术缺一不可。为了经营好蟹稻,杨金友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专门请范士涛到现场指导,对围挡和进出水口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做好防逃处理,确保小螃蟹无处可逃。并且他还多次通过视频连线了辽宁盘锦的稻田蟹养殖基地的专家,解决饲喂、杀虫等关键技术问题。
自从蟹苗入田的30多天以来,杨金友每天早上都会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走上一圈儿,仔细检查围挡有没有被其他小动物破坏,认真观察蟹苗的生长状态。
据悉,现在蟹苗已经完成了第二次脱壳,马上迎来第三次脱壳,在完成整个生产周期大约8到10次脱壳后,单个个体能长到一两二至一两半。
“我们每亩地投放7斤蟹苗,每斤80只,按70%成活率计算,每亩能产成蟹4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养蟹收入大约在每亩800--1000元。最重要的是养蟹不影响水稻生产,我们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即不影响蟹苗生长,又能解决水稻生长需求,是一个促进水田增收的好途径。”杨金友介绍说。
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静待今秋,荣河村蟹稻双丰收,让蟹田米与稻田蟹变为名副其实的“增收饭”,端上老百姓的“乡村振兴”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