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兰西县临江镇荣河村:水稻搭台蟹唱戏 支部书记出新意

张静怡    2022-07-01 11:08:34   

6月下旬,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不时出现的雷阵雨天气让空气稍显闷热。在兰西县临江镇荣河村“水稻公园”的田埂上,村党总支书记杨金友再一次开启了他的巡田之旅。

清晨的稻田里依稀可以听见蛙声阵阵,踩着湿润的泥土,杨金友出发“晨练”。本是简单的活计,他却格外的认真,好奇、担心、更多的是责任,与众不同的感觉,源自这片稻田里养着10多万只小螃蟹。今年是荣河村第一次开展蟹稻养殖工作,按照杨金友的说法,他巡的不是水稻田,而是“责任田”与“致富田”。

决定小试牛刀源自机缘巧合。4月份,临江镇组织开展了“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邀请了县里稻田养蟹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范士涛讲解种养技术。

“当时听课的时候我就想,专家说他家的水田用的是小井水,我们村的水田都是呼兰河水灌溉,水中的营养成分比小井水好很多,岂不是更有利于螃蟹的生长?如果能把农户组织起来利用稻田养蟹,这可是一条增收的好途径。”杨金友颇有感慨地说道。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在得到临江镇党委政府的肯定和鼓励下,杨金友说服了合作社的47户农民参与蟹稻种植,创建了千亩蟹稻种养殖基地。

吃蟹容易,养蟹难。这些八条腿的小家伙儿虽然是餐桌上的常客,但是想要养好了并不容易,经验和技术缺一不可。为了经营好蟹稻,杨金友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专门请范士涛到现场指导,对围挡和进出水口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做好防逃处理,确保小螃蟹无处可逃。并且他还多次通过视频连线了辽宁盘锦的稻田蟹养殖基地的专家,解决饲喂、杀虫等关键技术问题。

自从蟹苗入田的30多天以来,杨金友每天早上都会花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走上一圈儿,仔细检查围挡有没有被其他小动物破坏,认真观察蟹苗的生长状态。

据悉,现在蟹苗已经完成了第二次脱壳,马上迎来第三次脱壳,在完成整个生产周期大约8到10次脱壳后,单个个体能长到一两二至一两半。

“我们每亩地投放7斤蟹苗,每斤80只,按70%成活率计算,每亩能产成蟹4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养蟹收入大约在每亩800--1000元。最重要的是养蟹不影响水稻生产,我们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即不影响蟹苗生长,又能解决水稻生长需求,是一个促进水田增收的好途径。”杨金友介绍说。

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静待今秋,荣河村蟹稻双丰收,让蟹田米与稻田蟹变为名副其实的“增收饭”,端上老百姓的“乡村振兴”餐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河南焦作:强化执行威慑力 成功追回赔偿金
下一篇:一部教育片让常州60万学生家长绷紧“安全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