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竣工

2022-08-09 16:36:39   

8月9日上午,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与兴国县人民政府联合中铁六院、中铁工业、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在赣州市兴国县顺利竣工。

 

 

“红轨”是迄今为止建成的世界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试验线,试验线的建成标志着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中低速、中低运量的新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诞生。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实现了永磁悬浮技术与空轨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继电磁悬浮、超导磁浮之后,开辟的一种新的磁悬浮技术路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稀土材料应用及永磁磁浮轨道系统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红轨”由稀土永磁悬浮系统、直线电机牵引驱动系统、智能定位与通信信号系统、运行控制与安全保障系统、轨道支撑与牵引供电系统、车辆装备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红轨”具有绿色、智能、安全、经济的显著特点:系统实现零功率悬浮、低功耗运行;运行过程中不产生废气排放和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环境无伤害;应用5G通信、北斗定位、智能传感等信息技术,深度互联和智能融合列车、乘客、环境、设备等实体信息;有独立路权,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系统能耗和运维成本小,90%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

此次建成的试验线南起永丰站(高铁兴国西站),沿站前大道东侧绿化带敷设,北至静调库。线路正线长度约800m,均为钢构高架线。磁浮列车采用2辆编组,载客能力为坐席32个、定员88人,最高设计运行速度为80km/h。

据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红轨技术首席专家杨斌介绍,作为国际稀土永磁磁浮轨道系统的开拓者、永磁磁浮技术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探索者,“红轨”有望成为一种全生命周期成本低、性价比优的品质化、个性化、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红轨”涵盖新材料、轨道交通、人工智能、无线通信、智能制造、电机驱动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领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重构高质量发展新产业生态,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李新生表示, 中国中铁为“红轨”项目的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和运行维护提供了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红轨”试验线的竣工不仅是项目各方深入贯彻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积极探索,而且为我国构建多层次、一体化、智能化、现代化轨道交通网开启了新的里程碑,也为革命老区的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据悉,“红轨”系统的研发历时九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4年11月到2019年9月,在工信部“十二五”稀土专项立项支持下,建成了60米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技术验证线,实现了技术从0到1的突破。科技成果评价为“整体技术国际先进,导向运输系统填补了国际空白”。第二阶段为2020年5月到2022年7月,在赣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与兴国县人民政府联合中铁六院,中铁工业旗下中铁科工、中铁宝桥、中铁九桥,中国通号、金力永磁及富尔特电子等单位共同完成“红轨”的工程试验线建设。(洪小莹 曹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家事大家管 促和谐保平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