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高科技筑就“最快的冰”

2022-02-21 10:25:24    光明日报

2月12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新华社记者 徐子鉴摄

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比赛已接近尾声。2月17日,“冰丝带”又进行了女子1000米决赛,美国名将布里塔妮·鲍获得铜牌,这名老将在赛后发布会上盛赞北京冬奥会各方面组织工作,称自己在北京的经历非常棒:“这是一座世界级的场馆,场馆内外都很美,看台上还有观众,这很不容易,也让我们运动员很开心。”

获得女子1000米决赛金牌的日本选手高木美帆,以1分13秒19的成绩再次打破了冬奥会纪录,至此,“冰丝带”里已诞生了10项冬奥会纪录和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冰丝带”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平原最快冰场”。

“冰丝带”之所以能刷新10项冬奥会纪录,除了各国运动员们的出色表现之外,也离不开外籍专家和顾问给予的支持和协助。来自加拿大的拥有6届冬奥会制冰经验的马克·麦瑟就是众多在幕后辛勤工作的国际专家顾问中的一位。

马克的制冰师生涯开始于卡尔加里的职业冰球队,他于1987年在卡尔加里速滑馆开始为速滑场馆制冰。这是他第六次参与冬奥会,在他本人亲自参与制作的冰面上共诞生了35项冬奥会纪录。

马克坦言,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的使用,是“冰丝带”能够成为“最快的冰”的基础。这套创新型的制冷系统使得冰面温度均匀、温差控制在±0.5℃以内,意味着整个赛道冰面硬度一致,非常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的应用使国家速滑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更绿色、更环保。

“影响冰面的因素很多。比如场馆顶部的灯光、转播团队的灯光,都会有热量传导到冰面从而产生影响。此外,还要考虑场馆内的湿度、温度以及风向等。”马克透露,打造“最快的冰”其实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比如开赛前几天,一些来训练的运动员会反映冰面有点软,这其实是我们有意为之。因为训练时的环境条件是和比赛时不一样的,比赛开始后我们会逐步降低场馆温度,让冰面逐步变硬,达到最好的状况。”

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表示,“冰丝带”不仅是赛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冬奥会之后还将被打造成一个城市体育综合体,可以举办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以及冰球比赛,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张名片。马克也想在中国留下“遗产”——中国的制冰师。他说:“这次来中国,场馆团队告诉我,组委会有着完善的‘遗产计划’。中国制冰师很勤奋,进步得非常快,相信在我离开之后,他们会担负起为场馆制冰的责任。”

(本报记者 王东 侯珂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减阻8%!头盔上的科技力量很霸气
下一篇:加强科技合作 推动创新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