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数字产业为人民

2022-08-02 09:56:07    光明网

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于近日在福州闭幕,峰会涉及数字产业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应用、5G等各个方面,共签约数字经济项目565个、总投资2990亿元,充分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与持续的创新力。

更好地让人民获得数字红利,是数字产业发展的核心内核。从数字产业发展目的看,就是提升全体人民在数字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数字技术的产业转化,应多向弱势群体倾斜发展,只有让他们学会使用和有能力使用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做到“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本次峰会展示出的“为老服务”、“助残技术”和“扶贫赋能”等方面,就是将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与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相结合,以数字产业化的方式,将数字为人民落到实处。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如何更好地破除数字产品与老龄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技术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展示中,针对老龄群体研发的字体、机型、交互路径等深受欢迎。特别是智能终端针对老龄群体专门设计的一键呼叫系统、烟雾传感器和人体感应装置,将在老龄群体的生活起居、身体医疗监测和居家安全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数字化在助老行业发展中已愈发迅速,包括医疗、保健、金融、通讯等传统行业,在数字转型方面,针对老年群体特质的线上线下打通服务已经开始普及。在金融安全、日常医疗、适老通讯服务和居家安全等多个领域,数字技术已全面嵌入为老服务之中。本次峰会不仅将这些助老、适老新产品进行了研发向产业的转化,而且还将科技成果和产品应用纳入到老龄课堂,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消除数字鸿沟,更好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另一大亮点是数字助残产业的长足进步。对于聋哑人士来说,通过数字技术的方式,能够重新用声音进行表达;对于听障人士来说,能够通过图像识别转化成语音的方式重新认识世界;对于肢体残疾者来说,能够使用数字“义肢”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带动的助残产业发生的变革。数字技术助残产业的发展,将深刻影响到我国8500万残障人群的生活和创业状态。

我国目前尚有1500万残障人士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因病致贫和因残致贫的情况,有望未来以数字赋能的方式加以解决。数字赋能,还在于对残障人群的创新创业领域,很多地方已经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到数字产业赋能范围,包括直播电商、文创产业、数字产品和技能培训等,相关帮扶政策已经让不少残障人士走出了生活阴影。

网络直播、数字产业、农业互联网、跨境电商和物流平台等产业平台的建立,为创业者们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人口、残障人群创业者,搭建好了产业的平台,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路径,将生意做到世界各地,足不出户,就可以线上完成选品、供货、广告、销售、物流和评价。数字中国,正用一系列普惠性、兜底性的数字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下一篇:合力规范统一碳市场机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