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2022-09-21 15:41:57    学习时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原始状态的科普现象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包括经验性的知识传播(如用火)、专门化的技术知识交流(如冶炼)和理论化的科学知识普及(如天文学、几何学、力学)三种形态。作为大规模社会历史现象出现的科普活动,通常指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的科学普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这种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生产力,必须通过科学普及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科学普及把科技创新产生的新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改造生产工具、技术等物的要素转变为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养,使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备劳动技能,即通过人的要素转变为生产力。所以说,如果没有17世纪的科学革命,没有牛顿力学、物理学在18世纪的大普及,就不会有18世纪的技术革命,不会有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革命成果的推广和传播,先进的生产力不会降临人间,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大繁荣也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19世纪卡诺、焦耳等人的热力学和内燃机理论以及20世纪初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的普及,汽车、航空、造船技术和今天种类繁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根本不可能出现。同样,如果没有20世纪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变革,没有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广泛传播,电子技术就难以转变为巨大的生产力,今天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信息技术产品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互相融合渐成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积累性和继承性。从科学里一些全新概念的提出到革命性理论的诞生,都是以前人积累的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继承离不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科技创新生产出新知识新思想,科学普及则将新知识新思想变成公众所能理解并接受的大众知识和大众文化,并不断促进人类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交流。通过科普,往往能够发现和培育出一些科学的突破口和新生长点,而科普中的科学幻想也经常成为科学发明的前奏。历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表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犹如高原和高峰的关系,只有厚植高原沃土,高峰才能愈加雄伟,只有科学普及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人类科技的文明之花才能不断绽放。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突破引发了科研范式的转变,各学科领域深刻交叉融合、广泛扩散渗透。同时,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替、技术老化已是常见现象,人类近30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在这种情况下,广博的科技知识已然成为攀登科学高峰必需的基础。科学普及不但需要在广大群众中作为“启蒙科学”来觉悟思想、增长知识,而且需要在科技专家中作为“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来沟通信息、增进发展。科普不仅需要面对群众的一般性科普,还需要面对科技工作者的深度科普。现代科普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为科技工作者客观全面地提供当前科学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介绍各个学科领域里的新成就和新的科研方法,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思想武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科学家不注意及时通过科普汲取新的科学营养,那么几年之后就可能被围困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信息茧房”中难以突破。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互相融合渐成趋势,科学普及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迫切需要我们改变“重科创、轻科普”的状况,提升对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基本认识,加快健全二者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全面提高科学普及的有效供给水平。
  科学普及是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未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星际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浪潮,不断刷新人类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科技突破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科学素质需要及时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从我国第十一次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科学素质培养重“死”知识宣传、轻“活”思维方法等问题广泛存在。科学普及程度,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科学普及、提升科普质量,对有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科学普及滋养科学兴趣。一方面,几乎所有的科学家、技术专家都是从接受科普开始个人的科学生涯;另一方面,当个体成长为科学家、技术专家之后,还需继续通过各种渠道从科普中汲取营养,才能继续前进,不断创新。我国科普教育的国家品牌——由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的“天宫课堂”,就在一代人的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燃起了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科学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科学知识的生产者队伍日益庞大,科技文献数量持续海量增加,科学知识的及时高效传播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还是对社会公众而言,仅仅依靠国民教育体系传授知识,一些内容可能滞后于科学前沿。相比之下,科学普及手段灵活多样,受众更为机动全面,能够及时动态地传播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同时,高质量的科学普及是有效应对网络谣言或虚假信息、消除网络反科学和伪科普流传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中,人一生只有大约10%—20%的知识是从学校获得,更大量的知识是在走上社会后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科学普及正是人们离开学校、投身于社会后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
  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除了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普及很重要的功能是科学方法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普及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公众知道一些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公众知道科学是需要不断发现、探究、证实的过程。通过科学普及,倡导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思想,弘扬求真务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人才,从而推动科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朱培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日冕准周期波波列物理激发机制揭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