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考古成果+非遗技艺,“战国豪车”为甘肃文化旅游代言

2022-03-30 16:55:52    中国旅游报

为打造非遗传播品牌,突出考古成果,彰显文化特色,今年甘肃省将力争把“战国豪车”打造成独特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标志性非遗文创产品,让“战国豪车”走进大景区和游客集散场所,为甘肃文化旅游代言。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的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西戎一支游牧民族的首领及贵族墓地,这里出土了68辆马车和大量随葬品。出土文物中除蕴含西戎文化外,还包含有欧亚草原文化和北方系青铜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元素。其中,战国车乘保存完好、华丽,车辆结构复杂、装饰豪华,由金、银、贴金银铁、铜、锡和各类质地的珠子装饰,部分车辆表面髹漆彩绘,工艺水平较高,因此,这些出土的马车被称为“战国豪车”。

2021年12月29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非遗文创转化座谈会。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在会上提出,2022年将以甘肃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战国豪车”为主题,创意研发非遗文创产品,提升甘肃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陈卫中表示,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推进甘肃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的非遗文创转化,主要以“战国豪车”为主题,创意研发10部具备展示展览功能的秦文化和西戎文化非遗文创产品,增强非遗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利用甘肃省独具特色的李海明陇原掐丝珐琅非遗技艺和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将非遗与“战国豪车”考古成果相结合,创意研发出既可展示又具实用功能的系列非遗文创产品,让甘肃省秦文化和西戎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并将“战国豪车”系列产品引入各大景区和游客集散场所,使其成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特色娱乐消费项目。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的《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提出,今年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将紧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涉及甘肃非遗保护领域各项重点内容,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培育非遗传播品牌。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省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其中,正在甘肃省博物馆“实证——甘肃百年考古成就展”上展出的“战国豪车”,是最具代表性的考古成果之一,为甘肃省开展非遗转化、文创研发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创新思路。

据了解,甘肃省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目前已有了初步进展,通过前期发现的68辆随葬车辆,以车舆的形状区分出五大类:圆角长方形车舆高栏车、圆角长方形低舆带珥车、椭圆形车舆低栏车、圆角长方形低舆高轼车、圆角方形车舆低栏车。

据介绍,此次创意研发的10部“战国豪车”复制品中,将由相关部门完成5部文物仿制类“战国豪车”作品,在文创作品工艺、彩绘等装饰上贴近历史、完善技艺水平,另5部则由甘肃省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珐琅壁画文化研究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明完成。

多年来,李海明致力于掐丝珐琅画,其画作线条飘逸流畅、颜色艳而不俗、故事内容多样,还把掐丝珐琅画延伸到乐器、镜子、家具、装饰品上,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这次借助掐丝珐琅技艺对非遗文创产品的车体、装饰部分进行加工创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服务于人民的一次艺术传承。这些‘战国豪车’复制品进入景区等场所进行展示,可以大大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体验感。考古成果+非遗技艺+旅游消费场景,这种尝试将为文旅融合探索出新路子。”李海明说。

目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已携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珐琅壁画文化研究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推进工作专班,把研发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系列非遗文创产品作为重点工作,按照成熟一批、复制一批、市场化运营一批的理念,通过市场化、品牌化手段,逐步将“战国豪车”引入大景区和游客集散场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力争打造出成功的非遗传播品牌。(牛莹 杨亮 记者 张陇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十八届六盘山山花节将办
下一篇:踏青去方特:体验民俗国潮 赏春日风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