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拟将冷淡、漠视等纳入家暴,“冷暴力”危害不容小觑

黄帅     2022-03-29 15:00:19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拟将冷淡、漠视等行为纳入家庭暴力范畴,同时明确反家暴工作机构职责,规范家暴预防措施和处置等。

为了将预防和制止家暴的方案落到实处,上述文件还规定,当事人受到家暴威胁时,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在72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驳回申请。若情况紧急,法院应在24小时内作出回应。

这部地方法规草案最引人关注的地方,在于它拟将冷淡、漠视等行为纳入家暴,人们常说的“冷暴力”也将受到规制。虽然目前这只是个草案,但此前很少有这样的先例,起码安徽在探索反家暴之路上,迈出了更远的一步,引人深思。

近年来,不论是在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家暴行为的界定越来越精准,而受家暴威胁和伤害的群体,在维权和保护自身安全时,也有了更多法律依据和保障。在2016年3月正式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中,明确界定家暴是“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相关规定指出了人们的认知误区,更多人意识到,家暴绝非家中私事,外界有权干涉“私密空间”里的暴力行为。而且,家暴不只是肉体伤害,精神侵害也属于家暴。

“冷暴力”虽然无声无息,但同样是暴力的一种,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更加隐蔽,在执法中,想找到“冷暴力”的证据,也并不容易。“冷暴力”的施加者,在现实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惩处。这就牵涉一个关键的问题,在立法层面如何界定“冷暴力”,以及在执法实践中如何保留“冷暴力”的证据。遗憾的是,目前法律上并没有关于“冷暴力”的明确概念,这也让执法有时对“冷暴力”束手无策。

很多被惩处的家暴者,往往并非仅有一种家暴行为,可能既有“冷暴力”,也有辱骂和殴打行为,最终被认定的家暴行为,主要还是后者。但这并不等于“冷暴力”是被允许的,不代表“冷暴力”者可以为所欲为。根据上述规定,安徽此次审议的草案,将冷淡、漠视等行为纳入家暴范畴,算是有法可依,也是根据现实情况,对家暴作出更全面清晰的界定。

对于家暴,人们首先要从观念上摒弃关于“冷暴力”的错误认知,意识到冷漠也是一种伤害,而且它给人带来的精神压抑和创伤,往往更加严重。再者,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妨参考这次安徽的探索经验,从立法层面对“冷暴力”的法律定义和惩戒办法,给予更加精准的界定。事实上,随着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暴行为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从肉眼可见的伤害到隐蔽的创伤,都应该被禁止。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睦的家庭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卖俗扮丑的“流量乞丐”为何屡禁不绝?
下一篇:小区配建学校岂由开发商说了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