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家在变迁,幸福在增添

2022-01-18 11:32:21    人民日报

有首歌这样唱道:“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我来说,家的变迁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历,其背后反映出的则是国家的发展变化。

小时候,我们一家住在父亲单位分配的一套老房子里。墙上糊的是不知道哪年哪月的报纸,早已脱色斑驳。生活并不富裕,但父亲和母亲仍满怀生活的热情。餐桌上,母亲用多余的零碎布料拼凑成桌布,简单质朴。阳台上,父亲用废弃的瓶瓶罐罐种植花草,生机盎然。他们还在窄窄的客厅里为我打造了一方小天地,让我在里面看书、下棋、搭积木、玩玩具。简朴但温馨,这是小时候我对家的印象。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我们家所在的都江堰也遭受重创,温馨的小家也因此分离。父亲在地震中受了伤,不得不在母亲的陪伴下去南京治疗。年幼的我也只能被送到乡下外婆家,静静等待着与父母早日团聚。几个月一晃而过,都江堰人民在各地援助下重建家园,一点一点让这座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带来了许多实打实的帮助。当废墟上迅速建起一栋栋板房,我们一家人也再度重聚。此时的家,仅仅只有小小的一间板房,劫后余生的亲情却越发浓厚。在板房居住的两年时间里,父母继续投身工作岗位,为这个刚刚愈合的家全情付出,而我也踏入了小学,开启了学习生涯。我们知道,眼前的困难都不要紧,只要勇敢面对、勇于克服,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后来,我们搬进了上海援建的安置房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房子还是小小的,但我们有个大大的书柜。时至今日,我仍记得那些陪伴我走过少年时代的书籍,得益于它们的滋养,虽然那时家的空间并不大,但精神的世界越来越充实广袤。对于常年奔走他乡的人来说,家是始终牵挂的避风港。如今18岁的我,也已经暂别家这个避风港,怀揣着对这个世界、对生活、对人生最真挚的热爱,奔赴充满未知和希望的未来。

多年来,我亲身感知到了都江堰这座城市高速发展的脉动。不仅是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在越变越好,我们身边的都江堰,眼见着也越来越绿色、宜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笑容满面,获得感与日俱增。国家的繁荣富强,带动小家的和顺安康;而一个个小家的蒸蒸日上,也共同促进了整个国家的欣欣向荣。家在变,国在变,幸福在增添。期待未来的家更加温馨美好,更期待我们的国日益繁荣昌盛!(张珂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App适老化改造也是“适应化改造”
下一篇:让“智慧”税务惠企利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