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快递送不上门,会不会成为常态

2022-02-21 15:15:22    光明网

据媒体报道,尽管监管日趋严格、舆论日趋反感,但快递不送上门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在调查中,“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是其中重要原因。

近日公开征求意见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递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如有违反,直接责任人员将会面临最高3000元的罚款,快递企业面临的罚款高达3万元。但由于尚在征求意见阶段,并未产生现实效力。

不过今后各项规章能否彻底扭转送不上门的现象,仍是值得掂量的。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1000亿件,也就是一天近3亿件。考虑到送不上门的普遍性,由此产生的纠纷也可能是天量的。届时,监管机制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面,应该做好未雨绸缪。

从媒体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快递员“不敬业”这么简单。正如前面提到的,有快递员称“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而且使用快递柜也是要付费的,“我们也不想放快递柜,扣的都是自己的钱”。无可回避,快递柜已经成了常见的行业图景,它的存在有着自洽的逻辑。

快递员宁愿自掏腰包、冒着被投诉的风险,也要放快递柜,这自然是因为放快递柜更划算。快递柜有固定位置,相比挨家挨户上门效率更高,同时,也降低了确认用户是否在家的时间和通信成本。无论人们喜不喜欢、乐不乐意,都应当承认快递柜的合理性,它本身是效率膨胀之后的创新。

而快递行业的发展,也是围绕效率最大化来推进的,由此也就出现了“不放快递柜根本送不完”的现象:既然快递柜可以提升效率,快递量自然相应叠加,以至于出现首选快递柜的局面。

现在的问题是,快递送不上门,会不会成为常态?我们现有对“快递不送上门”的批判,都是建立在送货上门“天经地义”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快递量和相应成本的变化,这个理所当然的基础,不会一直稳固。

以现有的快递体量和消费者对送货时长的预估,快递必须上门,就必然要付出成本。这可能体现为快递单价上涨、送货时间延长,甚至是监管力量的极大投入,这都是一种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公众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没有免费午餐”的常识之上,去讨论、接受这种成本。我们希望快递小哥有更好的待遇、更轻松的工作条件,又希望快递又早又快地送到自己手上,还希望快递价格能越来越便宜,这些方向不同的目标,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同时实现?

对“快递送不上门”的现象,不宜停留在情绪化的批判层面,应该直面背后的现实和规律。对于快递企业来说,应该提供多重选择与充分的情况告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擅自变动运输合同条款。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妨有充分的心理建设,当选项增多、价格浮动,自己的接受区间到底在哪。

当然,永远要相信终极裁判——市场。如果“送不上门”确实引发了如潮的用脚投票,企业自然会被抛弃,快递行业的规则也就自然而然更明确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中国道路
下一篇:公司监测员工聊天记录?保护隐私的底线必须坚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