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那些如期而至的高考新闻,也有别样的启示

2022-06-09 15:15:07    光明网

每到高考季,总有些新闻让我们很熟悉。据媒体梳理,今年高考又出现了一批忘带准考证、走错考场、险些迟到等情况,有人总结是“不出意外今年高考又出现了这些意外”。

这些年年到点出现、让人有些看腻的新闻,其实展现的是一种人间真实:永远会有人犯错。按道理,高考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不为过,关于高考各种防范贴士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饶是如此,依然有人记不住、搞不清、弄错了。

相信没有人是故意的,只要是人就会出错,社会也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是一个概率事件。既然是概率,那么就不会是0,一定会以某种比例出现。

不过在这些新闻的评论区,不友善的评论却俯拾即是:“高考首先就应该淘汰这批人”“这些人能考到什么好成绩,浪费社会资源”“这种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不带准考证你干嘛去了”……

这些评论,共同形成了一个不宽容的氛围。当然,网友评论终归是什么样的都有,网络暴力都不少见。但追根究底,这是一个可以追究到思维起点的哲学问题,即一个人究竟该怎样看待世界,他能不能理解人脑的有限和机制的复杂,他能不能接受容错才是世界的真相?

而由不同的思路,推导出的社会文化和公共政策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是千方百计消灭差错,将无错视为社会的应然之态,对个人提出极为严苛的要求;另一个则承认必定有错,将对错误的救济、对当事人的原谅作为思考与行事的出发点。

相信人们对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空间里是很清楚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谁又能说圣贤不出错呢?孔子也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既然我们都会犯错,当然希望社会能多一些补救的办法,不至于动辄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观察高考,会关注今年有多少考生,出了什么题,分数线怎么样。其实,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社会新闻,也有别样的价值。如果说,高考本身维系了关于崇文重教、天道酬勤、社会公平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社会价值,那么关于对高考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补救,同样在维系一种价值——社会应该也必须容错,公共政策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去弥补个人犯下的错误。

所以即便这些新闻人们看腻了,但只要那些施以援手的人们,那些技术层面的改进,如试点忘带准考证刷脸进考场等新闻,每年仍在出现,多少也能让人安心。理解、包容个人的犯错,就是一种安全感。

所以,即便网络上有很多刻薄的评价,人们对这些新闻或许也有些味同嚼蜡,但公共理性应该明白,舆论可以厌倦这些新闻,但社会机制不能厌烦个人犯错。人之所以要组成社会,就是在寻求一种保障,来帮助自己补救这样那样的失误与无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35岁危机”会否一直存在
下一篇:中国的人权愿景与发展路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