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该给有毒的“消毒液”彻底消毒了

2022-06-09 15:24:38    光明网

据澎湃新闻报道,重庆两岁的小宁(化名)误食消毒剂,在血液中检出了甲醇成分;随后,经对该消毒剂检测,发现其中甲醇含量竟高达97.2%。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在电商平台销售的所谓酒精消毒液,是用有毒的甲醇冒充乙醇。

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第三个年头,消毒用品早已成为不可缺的日常必备品。酒精(乙醇)类消毒液因比较安全,常常被用于家庭消毒。然而,有毒的甲醇居然被不良商家冒充乙醇坑人,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消毒液”中竟暗藏如此风险。

医学研究显示,甲醇对人体有强烈毒性,如不慎直接接触,会在人体新陈代谢中氧化成比甲醇毒性更强的甲醛和甲酸(蚁酸)。饮用含有甲醇的酒可引致失明、肝病、甚至死亡。误饮4毫升以上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超过10毫升即可因对视神经的永久破坏导致失明,30毫升甲醇就可导致死亡。而相比于喝了就中毒,甲醇更多的危害,或许是一个隐形和缓慢的过程,不容易被发现,即使出现了某些症状,也不一定会在甲醇中毒上找原因。

在此情况下,普通消费者是无法有效防范含甲醇的“消毒液”的,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来把关。对于“消毒液”含有毒甲醇,有的地方已有所行动。2020年1月底,广东清远就查获一个相关生产窝点,查获假冒伪劣医用酒精近6000瓶、未装罐原料约4吨,以及大量包装标识材料等,相关负责人被绳之以法。不过,这样对于非法生产源头的查处和打击,似乎还只是孤立个案,覆盖面和震慑作用十分有限。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仍有地方的相关监管,几乎形同虚设。

记者从几个电商平台买了12件消毒产品,竟有10件检出高含量甲醇,其中甲醇含量高于90%的有5个,80%-89%的有2个,如此疯狂造假,足见企业胆子大到了什么程度。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一家证照齐全企业生产的消毒产品也被检测出甲醇,记者以医院购买者的身份,轻松就进了假消毒液的生产车间,而这个黑工厂距离网售点也只有10公里,这说明涉事厂家隐藏得并不深,但当地监管部门却无所作为,没有进行后续监管。

一些有毒的“消毒液”也在各大电商平台大行其道。这些假消毒液没有标明主要有效成分,厂家地址也很模糊,卫生许可证也是伪造的,属于典型的假冒伪劣产品,却能轻松上架销售。

针对有毒“消毒液”的主要销售渠道——电商平台,目前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日常监管机制。作为平台,电商平台逃避了本该承担义务和责任,包括法定的审核义务、事中报告义务等等,而监管部门也缺乏对此问题的重视,未能通过抽查等方式,督促电商平台的扎紧日常管理的篱笆。

对于“消毒液”造假,媒体记者在暗访中就能发现,而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却一直“看不见”,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如果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能正视甲醇这种危化品的特殊性,让源头企业的自身责任切实落地,有毒的“消毒液”也不会如此猖獗。

所以,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了。消毒、医疗用品攸关人们的生命健康,无论生产还是销售,都应建立起严密的监管体系,不让假冒伪劣有任何可乘之机。给有毒的“消毒液”彻底消毒,从电商平台到监管部门,都需要拿出更积极的作为。(冷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家务补偿裁判对全职太太的保护意义不可忽视
下一篇:高考数学作弊虽系偶发,共性教训仍应记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