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到院30分钟内就诊”让看病等候不再是痛点

2022-06-09 15:26:27    光明网

据央视新闻消息,为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国家卫健委近日印发《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门诊质量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体系,以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其中还要求医疗机构积极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提高患者到院30分钟内就诊率,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减少院内等候时间。

将缩短看病等候时间作为门诊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切中了患者的一大痛点。“等待两小时、看病两分钟”等现象已屡受诟病。其实,看病之前要候诊,看病之后做检查也要候检,检查拿着结果再找医生、医生开完药之后去缴费取药、取完药之后去接受输液等治疗,还需要等待。大量时间花在等候上,让患者觉得很麻烦。虽然当前医院已普遍实现预防挂号和分时段诊疗,但医生爽约和控制不好时间是常有之事,更何况预防挂号只缩短候诊时间,候检、候治则难以涉及,需要更全面系统地对门诊看病时间进行约束和控制。

其实,该文件中,不仅是“提高患者到院30分钟内就诊率”这一规定可圈可点,还有很多新内容同样值得肯定和期待。比如规定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和转科等负责,这些过去通常由患者自行承担的事交由医生处理,患者将不再为此折腾。此外,规定还明确医疗机构应当缩短检验、内镜、超声、CT、核磁等检查的预约等候时间,鼓励提供门诊检查集中预约等举措,这可将各就诊环节连点成线,同步优化和改善。

但要想按要求缩短看病等候时间并改善就医体验,医疗机构还需做出持续而艰苦的努力。比如,在门诊看病遇到疑难病例需要会诊时,常常需要患者再次挂号和自行再找医生。多学科协调、疑难病例讨论与会诊等,对住院患者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但在门诊,这些制度还很不健全。若建立多学科门诊,由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出诊,以及建立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制度等,则能在一个场景里集中解决患者的突出难题,化解门诊患者普遍存在的跑腿之痛、寻医之苦。

无论是门诊硬件建设,还是门诊制度完善、出诊人员分配与调动等,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提升门诊质量,该做的事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应始终贯穿,变患者围着医生和设备转,为医生和设备围着患者转,只要秉持这样的思路,门诊看病之难就会明显改善。

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门诊推出了不少医改举措,比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让门诊开药不能统筹报销成为历史;全面实现预约挂号、将门诊纳入异地看病直接结算等,也给门诊看病带来了便利。这次将候诊时间作为门诊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群众身边无小事、在细节处替患者着想。随着门诊改革持续深化、门诊质量持续提升,看病等候时间长不再是痛点,门诊各环节也会变得更高效和顺畅。(罗志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考数学作弊虽系偶发,共性教训仍应记取
下一篇:规范医务人员直播带货,堵住“职权变现”的后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