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引才聚才赋能县域发展

2022-06-09 15:41:02    光明日报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充分尊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落实城市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新时期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县域要发展,创新是关键,人才是重点。唯有科技创新,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的转变,才能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过,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瓶颈制约,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给力”政策,以“低姿态”渴求高质量人才,使得大量高层次人才加速向一线、二线城市涌动。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县城由于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个人发展空间与大城市存在差距,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集聚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导致其陷入“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发展环境不佳”的恶性循环。对此,亟须科学把握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充分增强人才引智的实效性,加快实现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破解县域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变“盲目引才”为“精准引才”,促进人才引进与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有效对接。重视人才不难,难在人尽其才。唯有“精准引才”才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动能,也才能让人才充分展示其价值。要根据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等各类县城发展需求,深入调研各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社会进步确需的人才类型,进行“量体裁衣”,切忌“盲目引才”或“粗放型引才”。

变“人才所有”为“人才所用”,实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才与引智深度融合。人才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使用。区位劣势制约了部分县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唯有活化引才形式,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观念,才能解决县域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难题。要针对性地破除“引进来才能用得好”的固定思维,采取多种形式引智借脑,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例如,采取“候鸟式”引才形式,可以有效规避县域高层次人才竞争劣势,让更多“在岗不在编”高层次人才为县域经济服务。

变“单向引进”为“双向合作”,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人才是推进合作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的微观基础,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抓住高层次人才的纽带作用,积极探索与周边先进地区人才交流新模式。可根据县域人才引进的鲜明特点,有针对性的拓展人才引进合作方式,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合作,提高县域人才引进效率。例如,采取“捆绑式”引才形式,通过有效加强技术合作或购买先进设备等,由此达成批量引进高技术人才的效果。

高层次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还具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平台资源,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转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引才聚才效能。要突出发挥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磁石效应”,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团队流入;突出发挥“裂变效应”,加强本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县域发展后备科技人才力量储备;突出发挥“头雁效应”,引领本地人才创新活力的提升;突出发挥“鲶鱼效应”,带动和刺激本地科技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动力,通过人才团队合作激发各类人才的潜能,形成良好创新文化氛围,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时期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县域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定位,高效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引进的聚才效能,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形成县域人才引进与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王光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人才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活态”传承地方戏 有立法也要有方法
下一篇:每一粒粮食都被汗水浸泡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