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为文化创新注入时代新活力

2022-06-16 10:10:05    人民网

气势磅礴的胶东大鼓、光影迷离的济南皮影、空谷幽兰的昆曲……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开展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带领人们在光影中感受非遗魅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相较于传统“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活起来的文物更讨人喜欢,也能更好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文物见证了时代变迁,承载着文化传承,也维系着民族精神。而激活文物的内在价值,让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就要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摆脱束之高阁的命运,在大浪淘沙中展现出新的美好与远方。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诸如“紫禁城的学霸”“皇帝的秘密花园”年轻化的表达生动活泼,没有减损文化意蕴不说,也赋予文物更多当代感,让文物年轻起来,有利于人们探寻故宫珍藏宝藏和深厚历史文化。

如今,传统文化创新已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说起文物影像,不再是传统有着年代感的呆板严肃,而是活泼俏皮起来;谈起博物馆藏,不再是守在深闺的静置陈列,而是走进寻常百姓家;想起国风、国潮,不再是小众“抱残守缺”,而是在文化市场引领风骚。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注历史本身不可或缺,更好结合现实需要也至关重要。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物因赋能而精彩。文化传承是为了民族培元固本,也能提升整个国家精气神;相反,不尊重历史文化、不善待传统,就难以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遑论文化发展、文化强国了。过往实践表明,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发展,文化发展才能促进文化传承,而更好地传承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至于如何让文物“出圈”、精彩,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就要创造者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平衡传统与现代。时下,技术与艺术、美学与科学的深度融合,重构了文化生态、场景和发展模式,也为文艺创新发展拓展了更多空间。特别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为文化产品创新予以技术赋能,让其“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

而文化传承离不开创新,也少不了守正。让文物活起来,就要守正创新、塑形铸魂。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二者的同频共振演绎了文化传承发展的美好故事。

文化,因传承而精彩,因创新而美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应局限于文物本体,更多的还要对其予以赋能,让文物活起来,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时代新活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谢 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时代人权法治保障取得历史性成就
下一篇: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