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因感染新冠被辞退”?不该如此

2022-06-20 23:27:25    光明网

今天,有媒体再次采访并讲述了一位新冠康复者的故事。“你是不是曾经得过新冠?”一通电话改变了一个女孩当下的命运。博主“我是小妖怪”发文称,因曾经感染新冠,她被用人单位辞退。媒体采访发现,虽然战胜了病毒,不少感染新冠康复者仍被孤立和排挤。

从博主的经历看,在乌克兰读研期间,她感染了新冠病毒,随后康复。回国后,她顺利谋得教职,认真授课,备受学生喜爱。然而,这样的生活被新冠肺炎治愈者的身份所“终结”:校方勒令其迅速离校,后续也再无其他学校愿意聘用。

三年以来,新冠毒株不断变异,人类对病毒的认知也更科学全面。然而,对新冠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丝毫未减。正因如此,勇敢讲述个人遭遇的女孩,更像是这一群体中的“孤勇者”,更多人则被恐惧和隔阂淹没。

回溯历史,疾病污名化正源于无知和恐惧。在医学尚不发达的蒙昧期,污名化患者是一种手段,用于排斥和边缘化某些群体,达到控制和隔离的目的。时至今日,面对疫情,我们已经能在72小时内完成病毒基因测序与溯源,迅速开展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和环境消杀。科学是战胜疫情的利器,却消除不了某些人的“戾气”和对患病者的歧视。

将心比心,新冠患者面临身心双重压力,任何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轻蔑都不是幽默,而是语言的枷锁和壁垒,只会让感染者被疏离、被压抑。尊重感染者,也是守住文明的底线。

新冠疫情是一场大考,考的不只是公共治理能力、医学防控体系,某种程度而言也是社会文明程度。从现实来看,流调信息泄露,确诊者被网暴的事件不时发生,营销号编造离奇故事,铺天盖地的羞辱谩骂随之而来。隐藏在网暴面具下的真相,正是歧视和偏见作祟。

如果说,隐性歧视尚且停留在道德层面,有人因感染新冠被解雇,则彻底突破了法律底线。其实,早在2020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就曾印发指导意见,明确用人单位仅以劳动者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被依法隔离人员或者劳动者来自疫情相对严重地区为由主张解除劳动关系的,法院不予支持。然而,司法明镜高悬,仍有个别企业明知故犯。

从此轮疫情进展看,不少人仍面临复工复产和求职择业。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劳动保障,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治理。工作做在前面,对“就业歧视”坚决抵制、严肃追责,才能防范“因感染新冠被辞退”的职场闹剧再度上演。

疫情风险仍在,呵护脆弱的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偏激和狭隘,只会弱化战疫合力;包容和接纳,才能打赢这场持久战。疫情三年,谈及未来,不少人脱口而出的愿望都是回归正常生活。对新冠感染者来说,回归日常的关键是为“人心”消毒,拆除冷遇隔绝的藩篱,驱散歧视偏见的阴霾。(如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实际行动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