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孩子上学,家长打卡?

2022-06-20 23:29:48    光明网

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专利。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往往还会专门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普及化,如今孩子们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非常丰富,有家长反映,他们“疲于应付打卡”;但也有家长表示,孩子在“打卡”后有收获。

“打卡”作为一种学习监督的手段,确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互联网和线上教学的便利,也让“打卡”更加迅速及时,更有利于提高家校互动合作的效率,让家长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如有的家长反映,像佩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系鞋带、剪指甲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通过打卡的方式,孩子逐渐培养出了对劳动的兴趣与爱好。

不过,如果打卡涉及面太宽且呈现出形式化倾向,则会带来两个突出的负面效应,一是让家长和孩子为完成“打卡”任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的小学生家长每天“打卡”一个半小时,不仅孩子觉得累,兼职当“摄像师”和“导演”的家长更累。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不断增加的打卡任务会拉长时间线,也会增加身体和心理的疲惫程度,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用摆拍等方式应对,失去了“打卡”的实际作用。

二是内卷化趋势会加重家长的焦虑程度,让“打卡”成为一种难以完成的任务。“打卡”所呈现的结果,会通过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等方式进行集中展示。再加上一些老师的当众点评和点名督促,实则上就带来了内卷式的竞争。比如一些实践类的作业,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家长的辅助和支援,还有一些平台作业要求家长全程协助,甚至还要家长签字才能认可。如此一来,无形中又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而“陪作业焦虑”也成了一些家长的烦恼。尽管教育部和不少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发声,要求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将其作为减轻教育负担的重要措施,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实际仍被“打卡”绑架。

当家长在“打卡”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打卡”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教育负担。由此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是,教育减负的初衷难以达到。教育负担过重,不但让孩子过得辛苦,家长的焦虑感也会越来越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从减轻教育负担的角度对“打卡”进行规范,一方面要对“打卡”的数量进行必要的限制,以是否必要区别类型,对不必要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限制,以标准和类型来约束“打卡”行为,对明显形式化的行为要实施干预和处罚。另一方面,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实施有效监督,指导行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和约束,避免过多过细、流于形式,让“打卡”陷入痕迹管理的窠臼。(唐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实际行动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