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小学生毕业答辩是创新还是表演?

2022-07-06 10:47:47    人民网

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秦始皇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智能AI对居家生活的利与弊……没错,这些都是小学毕业论文答辩上的题目。近日,云南昆明一所小学举办毕业论文答辩被批成人化,引发了舆论关注。

小学有无必要借用大学的论文答辩模式?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回到这场毕业论文答辩本身。学校回应称,答辩结果和毕业考等无关,这回应了一个公众关切的重要问题,答辩也确实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成果展示方式。孩子们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筹备,约5到6人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小组,寻找感兴趣的话题一起合作、探究,指向的是培养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是什么新事物,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了这一改革方向,各地各校都以此为方向推动课堂转型,经过二十年的实践,还在不断迭代。

区别在于,这场小学生答辩是真探究还是假探究?从答辩题目来看,“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智能AI对居家生活利与弊”,以及去年的“小学生使用手机在性别上自控力的差异研究”“篮球鞋的价值”“微信红包背后的秘密”等,这些主题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就是小学生的身边事。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小学生,互联网时代,即便是小学生,其掌握的知识以及他们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些话题,的确是他们所能展开“研究”的课题。而且,学校也表示“不是要学生最后形成一个深度的研究成果,而是注重孩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口才的训练”。

至于是否应采用毕业答辩这一高级学段的教育形式,而且面向广大师生、进行脱稿答辩,的确值得商榷。毕竟,即便大学生答辩也只是在小范围内,更不用脱稿。这种答辩方式,过于程式化,更像是一场表演。这正是它引发争议的原因所在,因为它看起来并不适合小学生,指向的不是孩子的成长本身。

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早熟、早慧,也还是六年级的孩子,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孩子的视角而不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去设计课程形式。换句话说,采用哪一种方式,应该是为了让孩子们展示学习成果,在展示中获得体验和历练,考验他们对话题的思考结论,锻炼他们的口才、临场应变等能力,而不是将之作为一场表演,讲究程式化、追求整体划一。后者,是为了向成人展示成果,是为了满足成人的观看需求。这场毕业答辩指向的什么,从一篇公号推文中,不一定能得出确切的答案,但却应该是教育者应该审问自身的问题。如果指向的是前者,那么外界的舆论,就随他去吧;如果指向的是后者,那么就应该调整、改变。

一场小学校园的毕业答辩,成为一个热点事件,足见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关切。对于一所小学来说,也必定承受不小的舆论压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校是一个独立的场域,教学、课程,更是专业的事情,在教学如何开展、课程如何设计等方面,是不是应该给予学校、给教师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杨三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政绩工程”没有政绩,“形象工程”毁了形象
下一篇: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