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科学精准施策,为大学生就业拓展新空间

2022-07-06 10:49:53    人民网

人社部近日印发通知,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于7月至12月启动实施,提供持续帮扶,精心保障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叠加外部复杂因素、国内疫情散发,如何大力推动形成更多就业增长点,怎样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为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当务之急。

面对就业难题,各方积极发力。高校书记、校长“直播带人”,向企业推荐本校毕业生;线上双选会、线下招聘会接力举办;各地抓紧落实各项政策补贴支持,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多层面发力,多维度积极破题,许多毕业生已叩开职场之门。

但也要看到,仍有一些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还在找寻属于自己的职场位置。在离校季,他们的心态可能会波动。此时,“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不会断线”,人社部的明确表态不仅十分暖心,而且有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提供有力支撑。

掌握具体情况,针对性服务已在路上。据悉,各省级人社部门提早与教育部门、高校对接,确保工作不断档。6月底,人社部已开放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并同步开放线下求助渠道。在此基础上,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完善实名帮扶机制。实名帮扶机制讲究个性化,有关部门会在摸清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后,至少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推介、培训,将使毕业生更清晰地看清前路、更有效地与用人单位对接、更精准地寻找自己的职场位置。

针对特殊情况,更有特殊帮扶举措。对于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各地方将组织党员干部、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这些举措不仅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再巩固,也是对就业优先发展政策的再落实,更是通过“授人以渔”让有关家庭的日子越过越好。除此之外,“对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还将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进一步体现政策的人性化,折射出底线思维和托底保障。

当然,为毕业生就业拓展新空间,更要千方百计挖潜力。这一方面体现在加快公共部门岗位落地,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特岗计划”全国计划招聘6.7万人、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与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共计划招录11.6万名应届生,相关岗位同比增加将起到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在积极发力,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去年基础上也有更大增幅。更能提振信心的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人才需求旺盛,引导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区域之间合理流动,积极开发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岗位,有关部门全力以赴。此外,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样如火如荼,多部门多地方拿出“真金白金”,努力帮创业的毕业生排忧解难,力争“扶上马送一程”……精准把脉,多方协作,科学施策,就业“蓄水池”的容量必将进一步扩大。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高校毕业生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脚踏实地,从基础岗位做起,以实干拼搏不断提升自己,更要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宏伟蓝图中,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明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政绩工程”没有政绩,“形象工程”毁了形象
下一篇:提升群众性应急救护能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