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22-07-06 10:54:56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借力传统文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智慧,激发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另一方面,切实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互融互促、优势互补,通过自治让群众有参与的热情,通过法治让乡村振兴有坚强保障,通过德治在春风化雨中润泽人们的心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助于推动广大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传承乡村文脉,展现乡村生活新面貌。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乡风乡情、家规家训、民俗技艺等,是乡土环境孕育的民间瑰宝,是乡村文脉的现实体现。传承乡村文脉,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需要探索统筹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需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组织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活植根乡村的文化资源,不断培厚文化土壤,既塑形又铸魂,才能让群众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深挖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振兴的创造活力。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提高文化的附加价值。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与企业合作,盘活当地戏曲、服饰、美食、民俗等文化内容,实施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形成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韵味的特色经济;一些地方提炼乡村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通过发展农村手工业、乡村文创等,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农业遗迹重现活力、文物古迹活跃起来,为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品牌内涵和文化意义。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就能持续释放乡村文化的内在魅力、增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立足实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宁  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央视快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下一篇:社会发展需要有志拼搏的年轻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