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7月3日,昆明市北清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小学生论文答辩会,这引发关注。论文答辩内容包含“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中国女子服饰变迁探讨”等。对小学生来说这些话题似乎有些“超纲”,甚至从相关视频看,参加答辩的学生都是脱稿。
其实,这些属于小学生项目化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汇报、展示会,由学生上台陈述研究型学习成果,并非真正的毕业论文答辩。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该校组织的,实际上就是这类研究型、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顾名思义,强调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学习。小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更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要教会其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而不是强调做出怎样的研究成果。为此,学校老师布置的“研究课题”,应当契合学科教学要求与小学生的能力;追求的教学成果,应当是学生的具体体验过程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而反观这所学校组织的“小课题研究”,有的题目按小学生的能力恐难以完成,也难怪有网友质疑“题目超纲”,甚至很可能是家长帮着完成的。如果题目过大,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这就并非踏踏实实做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意识,但创新不是搞噱头。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扣好“第一颗扣子”很重要。学校要投入精力,研究怎样开展适合小学生的有效的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并探索建立评价学生能力进步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由此而言,学校不妨放一放“高大上”的课题,摆脱急于展示学校研究型学习、创新教育成效的心态,如此,才能真正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学成果”的表演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