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互联网诊疗应回归医疗本质

2022-07-11 10:18:26    人民网

近年来,因无需现场问诊宅在家中就可看病,契合当代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互联网问诊深得年轻人青睐。然而误诊白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等乱象,不仅使得患者就医体验不佳,更可能耽误病情。互联网诊疗并非线下医疗的简单延伸,应拥有与线下问诊同样的严谨和规范。

互联网诊疗应严谨细致到位。平台问诊关系患者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如果说其他行业的“触网”应给予包容允许失误,但医疗行业是最不允许出错的行业。在线问诊一旦启用就发挥了医疗救治的功能,否则将失去价值。有媒体报道,某患者通过互联网先后问诊三位医生,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但最终无一治愈,不得已转为线下治疗。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需要平台本着严谨细致到位的态度完善管理和设计,如调整考核体系,对无法线上诊疗的疾病予以排除,采取更全面更高精度的医疗数据支撑等。

互联网诊疗,科技智能手段只能辅助诊断。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医疗加入诸多智能元素,然而任何元素的加入都必须以保证问诊的准确性和效果为前提。一些平台为问诊加入了AI智能技术帮助医生诊断,却导致AI功能被过度依赖,医生完全借助AI对问诊结果不闻不问不把关,甚至还使得网络成为了处方药品贩卖的漏洞,给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隐患。互联网虽然方便快捷,但诊断的准确性是其生命,患者并不需要更多的花架子,因为病人的诉求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症下药早日痊愈。平台在进行程序设计过程中应当回归医疗本质,切不可为了图快图方便,甚至为了炫技体现科技感而牺牲安全准确。

互联网医疗平台要杜绝流量至上的逻辑,这不仅是医疗行业的要求,更是对患者健康安全的负责。一些患者反映某平台皮肤科医生线上接诊人数高达几十万人次,从常识理解已经远超合理水平;一些患者反映网上问诊问了个寂寞,医生迟迟不入正题,这其中有刷流量的嫌疑,也可能是平台计数方式有问题,但无论如何暴露出追求流量的不良倾向。一旦就诊异化为赚流量,患者权益必然受到侵害,医疗质量也同样受到冲击。互联网医疗平台发展不能唯流量,应该通过实打实的诊疗行为来赢得效果和口碑。唯有对医生行为、诊断效率、治疗效果、就医体验等进行规范监督,才能让互联网医疗真正发挥作用。

互联网平台问诊虽然是新鲜事物,但新的仅仅是诊疗途径和载体,无论未来如何变化,医疗严谨科学细致的本质不会改变,各大平台应该回归医疗本质用心为患者服务。( 伏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发货不退款,免税品岂能“免售后”
下一篇:规范有序发展零工市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