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直播间音乐版权收费如何兼顾各方利益?

2022-08-02 10:08:32    澎湃新闻

主播在直播间使用背景音乐、演唱歌曲,都是最寻常的现象。但这些行为是否涉及侵权,若侵权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支付版权费用,一直未有定论。现在,此事眼看有了眉目。

日前,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音集协)官网发布了关于试行《互联网直播中使用录音制品付酬标准(草案)》的公告。草案对泛娱乐直播和电商直播中使用背景音乐、K歌的收费标准进行了明确。其中,电商直播间使用背景音乐的最高收费为1万元1年。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直播间全面付费,整个直播行业预估将给版权方带来22亿元的版权收入。

主播在直播间演唱歌曲、使用背景音乐,是否构成侵权?这个问题伴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争议就没有断过。就在前段时间,一著名游戏主播在某平台的直播中演唱了《向天再借五百年》,就遭到歌曲原作者索赔10万元。此案虽然目前还没有最终结果,但它真实地呈现了直播间演唱他人歌曲的权益风险。

上述背景下,音集协对直播行业使用背景音乐、K歌的收费标准进行明确,拟采用统一付费模式来解决直播间的音乐版权保护难题,倒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办法。一方面,它有利于提升直播行业中的音乐版权保护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平台及主播在侵权上的不确定性风险。

从媒体呈现的信息看,此次《草案》较之当前直播行业的音乐版权保护现状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之处。一是,明确了直播间使用音乐的付费义务主体:使用录音制品的主播和平台。但付酬标准面向平台,也即由音集协向直播平台直接收取,再由平台和主播分摊使用成本。

这种机制有两种好处。其一,音集协直接和平台交易,省掉了音乐版权人和主播单个讨价还价的成本,也可避免取证难等一系列问题,大大降低了版权保护的成本;其二,由平台事先打包付费,也减少了主播个人遭遇维权的风险。理论上来看,确实是多赢。

《草案》的另一个突破是明确了收费标准:按照直播间类型划分为泛娱乐类直播和电商直播,实施不同的付酬标准。比如,在泛娱乐类直播中,作为K歌+背景音乐使用的直播间收费标准为300元/年、83元/季、29元/月;使用音乐的电商直播间,收费标准则为10000元/年、2777元/季、980元/月。有了标准,意味着平台和主播对于播放和演唱他人歌曲的成本,有了一个确定的预期。

不过,该《草案》若实施,意味着直播间演唱及播放歌曲将真正进入全面付费时代,这对整个直播行业恐怕将带来不小的影响。

比如,《草案》设想的音乐付费是由平台和主播分摊,但具体如何分摊,实际是把难题交给了平台和主播。现实中,不排除有些平台出于对主播的鼓励,可能会自行揽下这份责任,但也可能有平台会将成本全部成本推给主播。

而后者为了减轻成本,又可能采取两种应对方式:要么主播能不唱歌就不唱歌,能不播放背景音乐就不播放背景音乐,将直播变为纯唠嗑;要么在演唱前,要求观众先来一波打赏,从而把成本转嫁给观众。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想,但全面付费模式到底会令直播行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的确值得观察。

还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直播平台都开始购买音乐版权,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点歌系统,主播如果选唱点歌系统里的歌,一般不会有侵权风险。那么,平台自建点歌系统,与向音集协付费,到底是“兼容”的,还是只能“二选一”?

此外,目前有关直播行业音乐付费模式的讨论中,似乎多限于音集协与各平台、主播的声音,而少见音乐版权人的意见。由此,这里面同样可能留下潜在的隐患。

比如,音乐版权人对于音集协代为“维权”的模式到底是如何看的?甚至,音集协代收版权费的合法地位是否完全成立?又会不会出现这边平台和主播缴纳了费用,而另一边却照样遭遇音乐版权人维权的现象?这些问题,事关付费模式根基的牢固与否,理应有一个透明的权威答案。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此次《草案》引发广泛关注后,媒体称音集协官网已搜索不到该草案的具体内容。而音集协相关人士对此表示,草案暂时“不公布了”,但音集协还是会依照该草案,与使用者进行洽谈。

这种略显微妙的操作,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证明:直播行业的音乐版权保护,涉及不同的权利主体以及相对复杂多元的音乐使用场景,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一个理想的社会效果,还需要各方不断深入探索。(任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元《醒·狮》出圈,求变方能破局
下一篇: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