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为“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点赞

2022-10-24 11:41:30    北京青年报

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是14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新闻的主人公。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大山从教。他说,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相信未来山区教育会越来越好。

“走出大山不应是为了逃离大山”,这应该成为山区教育、乡村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山区教育、乡村教育不能以教育孩子“逃离乡村”,到城市生活、发展作为价值导向,而要教育乡村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读书价值观。这既可拓宽乡村孩子的成才选择,也可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味让孩子走出大山、乡村,通过考进名校“改变命运”,会使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出现“两张皮”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当地教育越发达,人才流失越严重的问题。就连乡村教育自身,也会因此遭遇发展困境——留在乡村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乡村教育因学生减少而陷入萎缩。不少乡村学校教育者都有一个困惑,当地提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口号,究竟是“教育强”,还是“镇强”“县强”,“教育强”与“镇强”“县强”究竟该是怎样的关系?

为了让孩子勤奋学习,立志上大学,不少乡村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命运。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孩子并不想留下来建设家乡,而是选择离开乡村到城市去生活、发展,要么考上大学进城市读书,留在城市工作,要么外出打工,在城市生活。在他们看来,留在当地生活是不成功的表现。

近年来,为推进乡村发展,我国实施了多项人才计划,如针对乡村教育的特岗教师计划、优师计划;针对乡村治理的村官工程,以及三支一扶计划。但是,由于受到“逃离乡村”教育的影响,真正愿意扎根乡村发展的青年远远不够,乡村振兴面临优秀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建设、发展乡村也应该是乡村孩子成才的选择之一。为此,乡村教育要重塑理念,并改革教育内容。当前,我国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都有“高考改变命运”的教育口号,这既不符合社会现实,也不利于学生成才。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改变命运”,而是“完善自我,改变生活”,这也有利于引导所有学生形成健康的读书价值观。

乡村基础教育强化知识教育,轻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技能教育,也让一些乡村学生产生只有升学才有用的观念。其实,乡村的落后状况完全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现代农业等改变,这也留给专业人才用武之地。乡村教育应适时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培养乡村孩子掌握建设、改变乡村的技能,为振兴乡村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在振兴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有不少像刘秀祥这样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回到山区、乡村工作。他们的行动生动阐释了“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的教育与成才理念。我国乡村教育也要围绕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孩子多元成才、乡村振兴,进行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的改革。(冰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消费者对“牛肉风味”类食品的知情权不容忽视
下一篇:肩负使命任务 创造新的伟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伟大成就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伟大成就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