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诫伯禽书》:中国第一部家训

2022-03-29 17:02:31    北京日报

俗话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规等,是指家庭或家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和训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宗族地位,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很大一部分是为政者教育子孙如何修身做人、立身处世、为官从政的垂诫,从中可以彰显出为政者的官品与官德。《诫伯禽书》就是这样的一部家训。

《诫伯禽书》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既是创建西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又是稳定西周王朝、促成“成康之治”的主要决策人。那么,《诫伯禽书》又是缘何而来呢?

周武王灭商后,把周公封在了鲁地,但周公因为辅佐朝政,没有就封,而是让儿子伯禽代为就位。《诫伯禽书》就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诫儿子的一段话。《诫伯禽书》把如何从政提到“王家”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成文的家训。

《诫伯禽书》的主要内容: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从这部家训,既能看出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更能体悟出他的为政品德。

第一,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周公曾为见贤人而“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建设国家,恢复生产,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制作礼乐,镇压反周势力,消除周边隐患,安抚商朝遗老等等,可谓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就连洗澡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所以一沐三握发。甚至吃饭也在处理政务,吃一口饭,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又有客人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后世一些有志向的政治家,也以周公的精神勉励自己。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就是以学习周公吐哺的精神,抒发自己思贤若渴的心情。

第二,谦虚谨慎,谨言慎行。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要小心谨慎。作为领导者立言当慎,不仅仅是威严所系,更重要的是关乎社会成本。《礼记·缁衣》记载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说的是,君子用言论来引导人们,用自己的行为来阻止人们的不良行为。所以,君子讲话一定要谨言慎行,行动一定要考虑后果。这样,百姓就能出言谨慎,行动小心。除非时机成熟,势在必行,但凡涉及全局层面的政令都要慎重。朝令夕改,必然会引起社会运行机制和轨道的转换以及黎民百姓行为和心理的调适,而转换和调适的过程,都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

周公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务必要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遇贤才的作风。据《尚书·无逸》记载,周公教导成王勤俭执政时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后来成为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周公一再告诫成王要修己敬德,防止骄奢淫逸、重蹈殷商失德亡国的覆辙。周公早就意识到国之隐忧不在当前而在后嗣。他对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国安邦才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人品格的塑造。在他的教育下,成王终于成长为一代明君。伯禽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了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作者 王杰 系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由“十条家规”谈红色家风
下一篇:谈谈好家风的基本要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