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

2022-02-08 18:05:05    经济日报

在我国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形势下,去年三、四季度个别地方拉闸限电、电煤紧张问题,凸显了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易。我国果断实施了煤炭增产保供稳价政策,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能源电力消费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供需失衡问题显现,导致主要经济体对我国产品供给依赖度增加,推升了我国产品出口和能源消费。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煤电企业亏损、电厂存煤量下降、电力供应出现短缺等连锁反应,冲击我国能源安全。从这个角度看,煤炭增产保供稳价,对我国能源电力安全具有压舱石意义。

去年9月底,煤炭增产保供稳价政策落实后,全国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电厂存煤量也在攀升,煤炭现货价格企稳回落,不但调动了电厂积极性,也保障了能源电力安全供应。总体上,我国煤炭增产保供稳价政策有效增加了优质产能释放,保障了电煤价格相对合理和稳定,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助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这一轮能源保供应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不易,也表明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们必须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确保我国能源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作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其发展面临三大问题挑战:一是如何增加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二是如何解决因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三是如何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能源问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发达国家在二战后至21世纪初,基本解决了能源安全问题和能源环境问题,主要是在应对能源低碳转型发展问题,而我国却要同时面对这三个问题的严峻挑战,困难更大。

当前看,上述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已具有协同性效果,总体上要求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和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国需要统筹好保障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未来,我国建成新型电力系统,将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推进能源安全。但在当前这个过渡期,每遇到传统化石能源加速退出、新能源担当尚不足的情况,就往往产生保障能源安全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两难。对此,我国必须做好统筹应对措施,使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具体来说,应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气产能稳定增长,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应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应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应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应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应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作者:肖新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种业振兴要畅通科技经济循环
下一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