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国家发展进一步适配

任荣荣    2022-05-06 20:50:00    经济参考报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能够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持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布局建设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重大科技设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大型灌区建设工程相继建成,北京新机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等交通设施投入使用,5G网络设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发挥作用,覆盖全国的物资储存和调动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也正在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同时,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应进一步适配。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尚待提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五大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通过“联网”增强城乡、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更好发挥畅通“双循环”的作用;通过“补网”精准补短板,打通基础设施网络中的堵点,提升网络设施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通过“强链”发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以及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增强全产业链的整合协同效应。

这五大重点领域和三大建设重点将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便捷要素流动、提升科技水平、改善社会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支撑,通过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融合化发展水平和系统韧性,适应于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硬基础”和“软环境”。

由于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建成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所以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适度超前。这就需要系统谋划、整体协同,充分发挥集中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有力办成一件件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

同时,要通过加强机制保障促进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见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资金的统筹带动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的引导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完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广泛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多元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夯实工业平稳发展基础
下一篇:灵活就业重在做好服务和保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