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统筹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2-09-26 18:38:34    中国环境报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会议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更加重视,全面发力,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在河南,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1952万亩高标准农田被升级为高效节水灌溉田,每年可节水1亿多立方米。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下大力气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推动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河南还率先完成流域内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三年来全省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3%。

在山西,焦化行业熄焦工艺升级改造全面启动。据测算,实施全干熄焦改造后,每年可节约大约6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二氧化硫500万吨、氮氧化物430万吨,节约水资源7000万吨,实现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多赢。

……

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是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成绩的取得不代表可以放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事实上,我国资源约束趋紧和利用粗放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利用与节约、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比如,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个别地方不顾水资源禀赋,以引黄调蓄灌溉、民生供水为名,大量引用黄河水搞“人工造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形势。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统筹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破题的关键。

统筹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抓手。突出抓好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资源节约,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促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清洁生产作为扭转粗放发展方式、源头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途径。对此,各地已经有了一些探索。近日,《深圳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行动方案(2022—2025年)》出炉,明确了对清洁生产加强双向激励的措施。正向激励措施之一是清洁生产优秀企业可申报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每家奖励10万元。反向激励措施包括:逾期不开展、消极开展、恶意拖延审核的企业将依法受到行政处罚并纳入环境信用管理。

统筹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在社会层面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当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动自觉,但普及力度和覆盖面仍然不够。全民提升节约意识,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加大力度引导。日前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有效遏制月饼、粽子、茶叶等重点商品过度包装违法行为。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月饼包装“瘦身”明显,全社会对过度包装问题的重视程度有效提升。全链条治理过度包装,对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道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的综合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面对更高的发展要求,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利用和节约、开发和保护、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守住有形和无形的边界,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虹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乡村治理推进“三治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