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内乡“兵支书”王建伟:让小山村飞出幸福的歌

2022-07-07 16:09:11   

柏油村道,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之间,其乐融融……这是内乡县余关镇子育村以发展之笔擘画出的“村强、民富、人和、宜居”美丽乡村画卷。村民们都说,这要感谢咱们的王书记。大家伙口中的王书记,就是内乡县“最美退役军人”、子育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伟。

 

 

正气“治村”,从“涣散村”到“明星村”

“有女不嫁子育村,天晴下雨都干活……”这首民谣曾在余关十里八村流传很广。什么意思?子育村,穷啊!

王建伟1991年退伍后,县镇村三级党组织吸收他进入村班子。原本到外地经商的王建伟,深感“解放军大熔炉锻炼、党组织培养多年”,理应“听党话,跟党走,不负众望,永葆军人本色”,毅然返乡,临危受命,决心带领全村17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果然,王建伟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和家乡父老乡亲的期望。他先组织村民卖炕火烧馍、轧面条、杀猪卖肉、开食堂,带领村民收购小麦、玉米、花生、辣椒等农副产品外销,帮助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接着便是在县镇党委领导下,整顿秩序,清财理帐,发展党员,配齐配强村组干部队伍,查处矛盾纠纷,制止赌博瞎混者,教育感化不孝和闹事者,凝聚了人心。后来,配合党和政府扶贫攻坚,修路打井、办工厂、兴产业、移风易俗……

王建伟深有感触:“一件件实事好事,在实施过程中委屈很多,但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只要一身正气,再苦再难都不怕。”

在切纸扶贫车间建设中,开药店的群众不愿拆迁,王建伟瞒着家人,把自家做粮食生意用的库房腾出来,免费让他用,才使得这个项目圆满落地。车间建好了,家里矛盾起来了,家人整天黑着脸闹情绪,埋怨他:“人家都是往家里拿钱,你是往家里存药,你得什么病,需要吃这么多药,还请了个专职医生。”家人的不理解像把钢刀扎进他的心,可他只能耐心地劝说家人要以大局为重。

在易地搬迁中,有一座坟需要迁走,工作艰难如登天,王建伟想尽办法,结合地方风俗,最终完成迁坟。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易地搬迁的前夜,凌晨3点,王建伟的手机响了一声,一看,是村里一个搬迁群众发的短信:“听说明天开工,休想!”原来,这个搬迁群众又不同意搬迁了。王建伟估计他也没有睡,就立马起床跑到他家做思想工作。两人一直聊到早上6点多,这名搬迁群众才说:“你是干实事的,不难为你了,开工吧。”出了门,王建伟直接跑到工地上,面对东方的朝霞热泪纵横,不知道是喜悦还是委屈。

几经努力,终于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嬗变成全县令人羡慕的“明星村”。王建伟本人被评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南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内乡县功勋村支书、内乡县最美退役军人,子育村党支部被评选为南阳市红旗党组织。

如今,“走柏油路,住新楼房,上卫生厕,饮安全水,呼清新气,用燃气灶,开小汽车,吃营养餐,挣勤快钱,做文明人,当孝敬媳,享老年乐……”等民谣,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幸福歌,并在内乡广为传播。这首《小山村飞出幸福的歌》,歌咏的正是今天子育人的幸福新生活!

 

 

修路富村,从“羊肠道”到“柏油路”

子育村过去之所以贫困,“路难行”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曾有人将这里形象地描述为“出门便登山,运输靠双肩,男人腿累断,女人腰累弯”,千百年来,修通公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是子育人的夙愿。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为让群众告别行路难,拔掉“穷根子”,2010年,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王建伟从畅通出行入手,到处“争”政策、“跑”资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他的奔走呼吁和内引外联下,如今,子育村完成20公里公路硬化,新建人行便道39公里,一条条公路连成片,一条条便道嵌村间,不但村民出行方便了,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采摘的山货运送售卖也更加快捷了。

王建伟由衷感慨,“没有路,荒山永远是荒山;有了路,荒山就能变‘金山’。”

 

 

产业兴村,从“撂荒地”到“产业园”

子育村一直以来缺乏产业,撂荒地多达4000亩。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王建伟随即确定了以产业发展、搞活经济带动村民脱贫的思路。

要想富,上项目。2012年,王建伟和浩林果业公司达成了5000亩薄壳核桃种植意向。面对起初部分村民的质疑,他苦口婆心的说服:“现在人养树,将来树养人。只要栽上‘摇钱树’,一定能结出‘金疙瘩’!”村民们纷纷流转荒山林地,跟随王建伟投入治山整地,发展林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经过10年的经营,核桃早已进入盛果期,基地固定用工量600多人,季节性用工量则达到1000人以上,高的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实现了群众有钱可赚、生态有效好转的多赢局面。

健康人有活干、有钱赚,可是残疾人怎么办?为了帮助村子里的残疾贫困户在“两不愁三保障”等兜底政策基础上过上富裕的日子,王建伟又联系仙鹤纸业公司在子育村建立了产业扶贫车间。扶贫车间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000元的租金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工资收入也成为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老百姓由衷感谢说:“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因病致残贫困户张定林也成为熟练工人,到切纸车间干活,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2019年12月张定林光荣脱贫了。

2019年子育村不但摘掉了穷帽子,还变成了全县的“明星村”。水泥村道、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同奔小康,意气风发;父老乡亲精神抖擞,共同铸造乡村文明的“面子+里子”……

 

 

文明润村,从“博物馆”到“实践站”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2020年春节,脱贫户张定林家大门上感党恩的对联,不胫而走,赫赫有名,流传开来。

张定林道出了百姓的心声。群众都说,山村发生这么大变化,村支部带了好头。王建伟深有感触地说:“脱贫摘帽,村支部带领党员干部做了大量工作,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但是,根本上讲,这是党中央的政策好啊!”

文化化人,润物无声。为了留住乡愁,为了感恩党和政府,为了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王建伟集思广益,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在子育村建起了河南省首个村级脱贫攻坚博物馆。真实反映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保留珍贵的历史印迹,让子孙后代时刻不忘是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创建脱贫攻坚博物馆的同时,王建伟还在村里创建了“乡风文明实践站”,大兴乡村文明之风。村组干部自觉担当“网格员”,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和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甘当志愿者,自觉自愿从事疫情防控、治安巡逻、防溺水和消防救援等公益活动。还率先建立了村组红白理事会和好人协会,定期开展最美家庭、好邻居、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评比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使“乡风文明”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如今的子育村,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精神文明蔚然成风。村里人才辈出,考上本科的大学生近百人,该村不仅是“零上访村”“零发案村”,还是目前全县唯一“通天然气的农村”。

俗话说: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真是个好书记,没有他,就没有子育的今天。这样的退役军人,这样的村支书,要得哟!”2022年在市县两级“基层党支部书记擂台赛”中王建伟接连夺冠,子育村党员干部群众更加交口称赞。

“青春汗水奉军营,退役治村赛精英,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王建伟退役不退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退役军人的拼搏与奉献。如今,王建伟正在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和全村村民,昂首挺胸,信心百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内乡县委宣传部:许圣义 余明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为乡亲办实事 保护好黑土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