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邹丽——

向海出发,探索那片深蓝

刘洪超    2022-10-25 10:47:10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为了获得海洋环境预报数据,趁着大风天气出海做实验;深海探矿试验成功,激动地喝了一口来自500米深海的水……这是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80后邹丽教授的科研日常。作为一名青年科学家,邹丽凭着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劲头,不断探索那片深蓝,生动诠释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波涛翻滚的蔚蓝海面,神秘莫测的海洋深处……对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水动力研究所副所长邹丽来说,她的“实验室”很广阔。

10多年来,邹丽扎根海洋工程环境、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她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套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长远号”海试成功,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迎风起航,探索复杂海洋环境的准确预报

从小到大,海洋一直奔涌在邹丽的生活里。她的老家在渤海之滨——辽宁省盘锦市,用她的话讲,“遛个弯都能遛到海边”。

“我总觉得海洋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每当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我都很激动,想探索大海深处的更多秘密。”邹丽说。怀着这样的初心,本科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邹丽,毕业后在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海洋是重要的运输通道和资源宝库,然而环境复杂多变。对海上作业人员来说,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险。”邹丽决定,将如何预测海洋环境、保障海上运输及资源开发作业的安全进行,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为了获得最为准确的数据,我们每次都要趁着大风天气出海做实验,在这过程中,大到各类地形参数,小到浪高仪、流速仪的具体位置,都要反复选择、不断优化。”邹丽介绍,“尤其是近岛礁的波浪环境时空分布不均匀,千变万化,极不稳定,对数值计算模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就这样,邹丽在复杂海况的区域中,夜以继日地观测各类数据,大胆提出了用远海大尺度高效计算和近岛礁高精度计算模型耦合。在一次次的失败和不懈探索后,终于成功实现对近岛礁复杂海洋环境演变过程的准确预报。

10多年来,邹丽及其研究团队先后揭示了灾害性波浪的生成机理与长期演化规律,并顺利开展了南海近岛礁三维整体波浪演化模型试验,探明了南海近岛礁波浪的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征。现在,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已经服务于南海超大海洋浮体工程,为其波浪环境预报提供了关键性理论依据。

深海探矿,攻克矿藏开发输送等技术难题

深海矿产资源丰富,深海采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比如分布在水深800米—2000米的富钴结壳、2000米—4000米的多金属硫化物、4000米—6000米的多金属结核等,都是深海里的宝藏。”说起海洋中的矿产资源,邹丽如数家珍。然而深海环境复杂多变,要想把这些宝贵的资源输送到海面,则面临着风、浪、流、深海内波等复杂外部作用的严峻考验。

2021年8月,邹丽带领团队在南海组织实施首次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长远号”的500米深海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她给这项研究打了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我们这项技术就像用吸管吸奶茶里的珍珠,也就是先由提矿车将矿石收集起来,再通过海水将破碎后的矿产运输上来。”

为了这次试验,邹丽在海上一待就是23天。“由于技术复杂、海试难度大,500米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从布放、试验到回收,最长需要连续7天不间断作业。”然而,看到海水夹着矿粒被源源不断地运输上来,且所有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时,邹丽就忘记了疲惫,“我还记得当时激动地喝了一口来自500米深海的水,感觉不到海水的咸,只觉得非常甜,是喜悦的味道。”

“长远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海试成功创造了我国深海矿产混输智能系统海上试验最大下放深度和最长连续稳定运行时间的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矿产混输智能化装备技术的重大突破。

作为该研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邹丽全身心投入到了深海多金属结核提取的技术难题中,攻克了深海矿产输送的多项核心技术,研制出多套关键装备系统,唤醒了一批批“沉睡”在海底的珍贵矿藏。

科研报国,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经济发展

与大海打交道,确实很辛苦,但邹丽说:“如今国家为我们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多支撑,让我们能够有施展能力的舞台,我们更加坚定了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信心。”

10年来,邹丽有过许多身份,其中她尤其看重的是“邹老师”这个称呼。“我是一名高校教师。”在邹丽看来,做科研是针对某个具体领域的探索深耕,而做老师则需要更完备的知识储备,并且通过教学让晦涩的理论生动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走上教师岗位以来,邹丽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将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工程应用三者相结合,不仅认真指导各级本科生,还培养了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50余人。

“科研需要时间的积累,十年磨一剑,要实现‘从0到1’挑战巨大。因此,我们更应该踏实认真地开展技术攻关,要耐得住寂寞,坚定不移、永不放弃,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邹丽时常对学生的教导,也是她一直以来践行的理念。

从海洋工程环境的理论研究,再到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邹丽走出了一条从机理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装备研发的道路。“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希望我的研究工作能让人们更进一步认识海洋。”现如今,邹丽正带领团队继续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经济发展,围绕深远海资源开发攻克关键技术,我们将倾尽全部力量。”邹丽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做学问,要从国家需要出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光明照处心无碍 春意浓时华章启——在《徐光春文集》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光明照处心无碍 春意浓时华章启——在《徐光春文集》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