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

让“非遗”成为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

2022-02-11 18:57:00    农民日报

2020年全国两会,提交《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议》的提案;2021年全国两会,提交《关于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高)增设非遗技艺师资的建议》,近几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田静,一直关注并致力于“非遗”传承与开发,希望能借此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人才力量。

“非遗”如何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田静认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是为乡村留住人心、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建水紫陶近2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2021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246户,其中紫陶生产销售企业384户,同比增长11.63%;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1862户,同比增长22.5%。2021年,建水紫陶全年产值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0.3亿元,同比增长15.14%,辐射带动紫陶相关从业人员近4万人。

“从2000年至今,建水紫陶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当初,建水县从事紫陶制作的工匠还不到100人。当时还是学徒的我,心里有不少担忧。2004年,我成立了紫陶工坊,第一件事情就是招收学员,而且是纯公益性,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学习紫陶技艺,把这一‘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到现在,已经坚持了17年。”田静说。

看到如今建水紫陶发展的红火景象,田静很是欣慰。不过,在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产业产值不断攀升的背后,田静更看重的是建水紫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带给人的改变。“文化最能纯净心灵,给人的牵绊也最多。”她说,“现在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振兴,都离不开人。而文化的东西,最能留得住人、守得好心。”

田静告诉记者,在这些年招收的学徒中,大部分是农村青年。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一门手艺,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有了吃饭的本领。但对于自己而言,她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年轻人明白家乡的泥土能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年轻人把对紫陶简单的认识与理解变成一种热爱,热爱这一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回馈自己的家乡。

去年5月,云南省启动“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田静被选派挂联建水县团山村,她把传习工坊建在西庄镇,常年招收的学员几乎都来自团山村及周边村庄的农村青年,开展紫陶技能传习并鼓励那些从工坊走出去的、有能力的工匠回到自己的村庄,帮助、带动更多的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菜乡寿光:强劲“中国芯” 助农喜丰收
下一篇:林下萝卜种出好“钱”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